绵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pe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绵阳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9年12月—2021年2月连续一年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监测,并基于气象和其他相关空气质量数据,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域不同粒径颗粒物数量和质量浓度季节和日变化水平,及细颗粒与冬季雾霾形成的关系;对PM2.5和PM2.5~10中8种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OC、EC)进行了测定分析,识别了污染特征及形成的主要驱动化学成分;并结合PCA法和后向轨迹法探索了颗粒物的潜在源区及来源、污染程度和气流传输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期间绵阳市冬季ρ(PM2.5)均值为72.23μg·m-3,低于二级浓度限值;而霾期ρ(PM2.5)均值为117.12μg·m-3,超出二级浓度限值为53.30μg·m-3,为年均值的2.07倍。ρ(PM2.5~10)的均值约为22.42μg·m-3,为ρ(PM2.5)的40%左右。全年大气亚微米颗粒数浓度PN0.3~1为69.75个·cm-3,在总颗粒数浓度中的占比最大(95%以上)。总粒子数浓度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点,与质量浓度一致,其中冬季数浓度为145.58个·cm-3,是其它季节的两倍以上。PN0.3~1、PN1~3和PN3~10四季的昼夜变化趋势在总体上呈现高浓度时段主要分布在上午,低浓度时段处在下午的特点,但是各季节昼、夜间颗粒物浓度上升和下降时刻不同。
  (2)颗粒物数浓度受到温度、湿度、风速和气态污染物等因素的影响,粒径越小,受影响越大。温度对春季和秋季的PN0.3~1影响最显著(R=-0.73和-0.81)。湿度与春季和冬季的PN0.3~1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R=0.94和0.62),与夏季颗粒物数浓度的相关性最差。风速与PN0.3~1与相关性呈R春(-0.57)>R夏(-0.45)>R秋(-0.32)>R冬(-0.21)。气态污染物(SO2、NO2、CO和O3)与PN0.3~1、PN1~3和PN3~10呈极显著相关,且粒径越小,相关性越强,表明颗粒物与气体来源相似,特别是细颗粒,通常是伴随污染气体产生的。PN0.3~1、PN1~3、PN3~10任意一种粒径段颗粒均对另两种粒径颗粒浓度有正向影响,且两种颗粒物粒径越毗邻,对彼此浓度的影响越大。霾形成与气象条件和相关气态污染物浓度密切相关,在2019和2020年冬季两次霾事件中PN0.3~1和PM2.5均显著高于非霾期,而两次霾事件的驱动因子略显不同,分别为温度、SO2、O3和湿度、SO2、NO2、CO。
  (3)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主要赋存在PM2.5上,且在PM2.5和PM2.5~10中的浓度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PM2.5的水溶性离子中二次离子SNA(NO3-、SO42-和NH4+)占比最高(83.61%),其次是Ca2+(5.9%)。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值分别大于0.1和0.01,表明水溶性离子主要源于气-粒转化反应,且SO2转化为SO42-的程度强于NO2转化为NO3-的程度。ρ(OC)和ρ(EC)与ρ(PM2.5)的线性相关性较好,R分别为0.86和0.74,且OC和EC在PM2.5中的富集也密切相关。颗粒物中二次有机碳SOC的均值为1.69μg·m-3,呈现冬季(2.77μg·m-3)>秋季(1.41μg·m-3)>夏季(0.88μg·m-3)。整体上SOC约为OC的21.42%,但冬季最高达24.37%,说明其在冬季生成潜势最大。SNA对绵阳大气污染形成及恶化的驱动作用强于OC及SOC,且颗粒物中SNA的酸度贡献离子对污染天气的形成扮演重要角色。
  (4)绵阳市气流来源主要是其周边南部城市一带,通常轨迹越短携带的污染浓度越高,但冬季例外,冬季途径新疆南部、西藏东北部边际、青海中部和川西北边际的气流轨迹最长、来源最少,但其携带的污染物浓度却最高。绵阳市四季污染的主要潜在源区均主要分布在川东地区及重庆西部地区。WPSCF和WCWT的高值区在冬季分布最广,其中川西北地区、重庆西部地区及四川达州、都江堰零星高值区PM2.5的WCWT值超过100μg·m-3,成都、德阳、遂宁、资阳、眉山一带城市PM2.5的WCWT值超过80μg·m-3。区域内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受移动源和固定源污染相当,主要来源为二次生成源、燃烧源和土壤扬尘源;碳组分主要是一次污染来源,包括燃料燃烧、汽油和柴油车尾气源。
其他文献
氯酚(CPs)是水处理中典型的难降解有毒污染物,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和遗传毒性,其结构中的芳香环和氯原子形成稳定的共轭体系,导致氯酚在环境中很难降解,氯原子数量越多,毒性越强,越难被降解,现已被大多数国家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在众多处理技术中,电催化氢化还原脱氯技术(EHDC)由于高效、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条件温和等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贵金属钯(Pd)是活性较高的EHDC催化剂,但因地球储量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阻碍了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和维护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满足人类当代及后代发展的需求,探究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生态系统服务逐渐成为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以多源异构数据评估2000、2006、2012、2018年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4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基于协同与权
溴代阻燃剂(BFRs)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阻燃剂,2017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BFRs的年消耗量约为40万吨。TBBPA是最常用的溴代阻燃剂之一,其在环境中有累计作用,毒性强,对人体有致癌作用。为了减少TBBPA的使用,TBBPS作为TBBPA的替代物出现在大众视野中。TBBP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并且目前关于TBBPS的研究只停留在环境中的TBBPS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缺乏关
学位
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erobic granular sludge membrane bioreactor,AGMBR)是一种将好氧颗粒污泥和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结合的新型水处理工艺,它既能结合二者的优势,如高质出水、同步脱氮除磷、占地面积小等,又能解决二者存在的问题,如MBR膜污染严重、脱氮除磷效率低和好氧颗粒污泥出水悬浮物浓度高等。本课题将AGM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承载力迅速下降,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有机废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这不仅破坏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而且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传统污水处理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且通常要结合几种处理方法才能达标排放。新型光催化技术操作过程简单、环境友好以及仅利用太阳光为能源,被广泛认可为是一种理想且具有前景的机废水处理技术。然而,要实现光催化技术的实践应用最大挑战是开发一种高效
学位
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工业园对于污染排放的管控方式只注重末端治理技术的不足,以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进行大气污染物“源头减排-中间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控技术的研究。  通过调查摸清了长寿经开区整体的大气污染情况和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现状。调研了园区9家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明晰了各个企业的生产情况、原辅料用量,梳理了天然气制甲醇、天然气制乙炔和天然气制氢氰酸等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典型生产工
学位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工业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呈指数型增长。据最新公布的《能源展望(2020版)》报告显示,全球在2050年之前,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仍呈继续增长趋势,而这些燃料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有毒物质。此外,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绿色、节能、安全的处理措施解决当前及未来所面临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变化中最活跃的类型,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战略推动以农村居民点为主的乡村建设用地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三峡库区自投入运行以来,从水利调节、航道运输、能源发电等方面带来巨大效益,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三峡库区也面临着地质灾害、水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等生态环境问题,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复杂的作用机制;深入剖析三
学位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环境问题日益凸出,其中抗生素废水的治理已经成为国内外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微纳米气泡(MB)具有停留时间长、比表面积大、界面ζ电位高、传质效率高、产生自由基、自身增压溶解等特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提出微纳米气泡协同铁碳微电解、过氧化氢技术来降解盐酸四环素(TC)废水,又以微纳米气泡/铁碳微电解-H_2O_2技术相结合处理实际制药废水,以期为有机废水的治理
空气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点源和非点源),且传输速度快,在控制和预防方面都面临着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近年来,全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已经卓有成效,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治理仍是难题。芳香烃是VOCs的重要构成之一,且是公认的高污染、有毒性物质。苯系物,广义上是芳香烃,但一般意义上主要包括苯、甲苯、乙基苯、二甲苯这四种。为了实现有效的空气净化,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策略,实现苯系物的高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