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TX-M和mcr--1在鸡源大肠杆菌中的共传播机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angi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同时检出blaCTX-M和mcr-1的大肠杆菌不断被报道,但河南省鸡源大肠杆菌中有关两者的遗传背景及散播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本试验以河南省同时携带blaCTX-M和mcr-1的鸡源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其共同传播机制,为临床防控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本试验在14株鸡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检测到12株受试菌同时携带blaCTX-M和mcr-1,其中9株受试菌筛选获得同时含有blaCTX-M和mcr-1的接合子。药敏结果显示,9株临床分离菌及接合子对头孢噻肟、黏菌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及喹诺酮类等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blaCTX-M分型结果可知,9株临床分离菌均携带1-2个blaCTX-M亚型,分别属于blaCTX-M-1(blaCTX-M-55亚型)和blaCTX-M-9(blaCTX-M-14和blaCTX-M-27亚型)亚群,而相应的接合子仅检测出单个的blaCTX-M亚型。受试菌及接合子均同时检出不少于两个的复制子类型(接合子LWY6J除外),其中以IncHI2和IncI1复制子为主。
  通过S1-PFGE及全基因组测序,对菌株LWY24及LWY6及其质粒的基因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LWY24中存在4个质粒,包括携带blaCTX-M-55、blaTEM-1b及rmtB的IncFⅡ型质粒(pLWY24J-3)、携带mcr-1的IncI2型质粒(pLWY24J-mcr-1)和无抗性的IncI1型质粒(pLWY24J-4)等三个接合型质粒和一个携带blaCTX-M-14、fosA3、floR等15个耐药基因的IncHI2/IncHI2A非接合质粒(pLWY24)。LWY6中有两个接合型质粒,其中IncHI2质粒pLWY6J-MC同时携带mcr-1、blaCTX-M-14、fosA3和sul2等11个耐药基因,而IncFⅡ型质粒pLWY6-2未携带已知耐药基因。同时,LWY6的染色体上还携带有blaCTX-M-55。此外,上述耐药性质粒均携带了大量的插入序列和转座子,表明blaCTX-M和mcr-1水平传播以质粒接合、重排和转座为主。
  通过再接合试验、生长曲线测定、质粒稳定性试验及竞争性试验评价LWY24菌中pLWY24J-3和pLWY24J-mcr-1的适应性和相互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筛选条件下,共获得6个携带不同质粒组合的接合子,分别为C600FⅡ(仅携带含blaCTX-M-55的IncFⅡ质粒)、C600FⅡ+I1(携带IncFⅡ质粒和无抗IncI1质粒)、C60012(仅携带含mcr-1的IncI2质粒)、C600I2+I1(携带IncI2质粒和IncI1质粒)、C600FⅡ+I2(携带IncFⅡ1质粒和IncI2质粒)和C600FⅡ+I2+I1(携带这三个质粒)。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不同质粒的加入,对受体菌C600的生长速率无明显影响。再接合试验表明,pLWY24J-3在加入pLWY24J-mcr-1后(C600FⅡ+I2),与单一pLWY24J-3质粒(C600FⅡ)相比,接合频率显著提高(p<0.05)。同时,在pLWY24J-4存在时(C600FⅡ+I1),pLWY24J-3接合频率极显著降低(p<0.0001);但当第三个质粒pLWY24J-mcr-1共存时(C600FⅡ+I2+I1),pLWY24J-3的接合频率又极显著升高(p<0.0001)。质粒稳定性结果显示,与pLWY24J-3单独存在(C600FⅡ)相比,pLWY24J-3和pLWY24J-mcr-1共存(C600FⅡ+I2)稳定性显著提高。体外竞争试验表明,两质粒的共存较IncI2(pLWY24J-mcr-1)单质粒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blaCTX-M和mcr-1共存时的水平转移方式多样化,既可以同时转移,又可以单独转移,且质粒接合、插入序列的转座和重排是导致blaCTX-M和mcr-1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pLWY24J-mcr-1(IncI2)和pLWY24J-3(IncFⅡ)质粒的共存提高了pLWY24J-3的接合转移和稳定性。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内生真菌(Epichlo?gansuensis)共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接种蚜虫、外源喷施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茉莉酮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J)处理,对激素信号通路与内生真菌之间的关系,内生真菌侵染及SA处理的醉马草幼苗继代蚜虫的生长情况,昆虫对内生真菌侵染及激素诱导抗性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获
学位
绵羊是一种皮毛肉兼用型经济动物,随着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病原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多发,虽然抗生素或化学药物能预防和治疗这些疫病,但长期使用一方面会破坏动物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造成胃肠道菌群紊乱,另一方面会使动物机体产生耐药性。近年来,微生态制剂被畜牧行业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微生态制剂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有着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仅能够增强动物的免疫力
学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通过去乙酰化作用调节组蛋白和染色质的结构,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细胞增殖分化、器官正常生长和发育。病毒依赖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调节组蛋白结构进而调控其基因表达。然而目前尚无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复制与组蛋白去乙酰化之间关系的报道。基于此,本试验首先通过HDAC1抑制剂TSA处理PK15细
抗菌药是人类和动物抵抗细菌、病毒等引起感染的重要武器,为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减少养殖业损失提供了保障。抗菌药的不合理、不规范使用,导致大量耐药细菌的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共同持续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黏菌素是临床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有效手段,可转移、可突变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发现,限制了黏菌素的使用。养禽业是我国的养殖支柱产业,食品动物尤其是鸡的安全,
蛋鸡的产蛋性能与卵泡发育密切相关,卵泡发育的全过程都伴随着颗粒细胞的生长。卵巢颗粒细胞在调节蛋鸡卵泡发育、成熟和闭锁等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探讨褪黑素-卵巢颗粒细胞-产蛋性能的关系,本研究采取体外和体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褪黑素对鸡卵巢颗粒细胞的抗氧化性能、抗凋亡性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鸡卵巢颗粒细胞的培养与鉴定。结果显示:在M199基础培养基+1%ITS+1%双抗的培养体系中
学位
现代化养禽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集约化的生产管理,使得引起家禽应激反应的因素更加复杂。适度的应激能增强家禽的免疫能力,但是过度的应激则会对家禽的生长发育以及免疫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家禽发生应激性免疫抑制(Stress-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SIS)。SIS降低家禽机体免疫功能,引起很多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长期以来,尽管科研工作者和家禽生产者在生产应激防治方面进行了大
学位
黏菌素(Colistin)属于阳离子多肽类抗菌药物,是世界公认的治疗多重耐药(MDR)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近年其耐药性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有关黏菌素耐药机制的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已报道的机制包括:染色体介导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s)PhoPQ和PmrAB、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尚未阐明分子机制的主动外排系统等。TCSCpxAR是革兰氏阴性菌中常见的双组分
学位
毕氏肠微孢子虫和隐孢子虫是两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原虫,感染宿主广泛,可感染鼠、人等多种哺乳动物,引起腹泻等临床症状。受污染水源或食物被摄入常导致毕氏肠微孢子虫病和隐孢子虫病暴发。鼠体型较小,活动范围广泛,容易携带包括毕氏肠微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在内等人兽共患病原,并可通过粪便污染水源造成寄生虫传播。实验鼠作为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实验动物携带人兽共患病原将直接影响科研人员和饲养者生命健康,也可造成实验
空肠弯曲菌(C.jejuni)和结肠弯曲菌(C.coli)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和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导致雏鸡、仔猪、绵羊等流产,还可以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导致人的急性胃肠炎及神经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近年来,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中,导致我国畜禽源弯曲菌的耐药情况日益严重,耐药弯曲菌的产生及传播将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开展畜禽源弯曲菌耐药机制研究对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
学位
多重耐药(MDR)菌的出现和流行及新型抗菌药的缺乏使世界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与抗菌佐剂联用以恢复原有抗菌药的活性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鉴于外排泵和细胞膜通透性在先天和进化耐药性中的作用,我们选择了毒副作用小的植物源外排泵抑制剂小檗碱(BBR)和膜通透性促进剂EDTA,以探讨两药联用对大肠杆菌和沙门菌黏菌素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通过PCR技术、质谱分析分离鉴定出鸡源沙门菌9株、大肠杆菌19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