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的文学性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斗,江苏仪征人。他花费近30年时间写成著作《扬州画舫录》,该书较全面的记载了18世纪清代扬州的社会生活状况,可谓是清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论文绪论部分概述《扬州画舫录》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的侧重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列举与《扬州画舫录》的文学性研究相关的专著与论文,分类别论述,并阐明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三个章节对《扬州画舫录》的文学性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先论述《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的生平及与阮元、金兆燕等的交游,主要对其生卒年进行考证,得出结论:李斗生年当为1749年或1750年,卒年下限为1817年。后集中梳理《画舫录》的版本及体例,从乾隆六十年至今,其版本约有十种之多。避开对版本的简单罗列,试着理清各版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主要版本做大致的介绍和评价;分析阮元、凌廷堪、方溶颐对《画舫录》一书有关“体例”论述的内涵,并从文章组织形式的角度论述其体例,其体例为“分其地而载之”第二章,研究《画舫录》中的文言小说,从内容、特点、作用三方面进行论述。本文在内容上将小说分为传闻轶事类、神灵志怪类和人物传奇类。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文言小说展开分析,概括出文言小说具有纪实性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追求奇幻美等三个特点。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展现了清代中叶社会的风土人情,二是促进了文言小说的流传与创作。第三章,研究《画舫录》中的散文片段,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研究。内容上,分为引人入胜的园林描绘、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情和丰富多彩的人物活动三个部分,结合具体的散文片段,如对石壁流淙、卷石洞天、九峰园等园林的描绘;对维扬灯会、端午的龙船等民俗的描写;对诗文之会、戏曲表演等人物活动的再现,总结其散文的艺术特色:在构思技巧上,布局谋篇,富于变化;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事理,融为一体;在语言特色上,准确丰富,善用修辞。
其他文献
宗法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丁玲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因素。本文以宗法文化为视角,结合性别研究方法,对丁玲农村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谱系进行梳理,展现丁玲
拟古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手段,汉魏晋文学中,这一现象非常突出。汉魏晋时期,诗文效仿古人风格形式而创作的模拟之作随处可见。汉代的拟楚辞和拟大赋,及魏晋六朝的拟古辞现象可谓
杨争光作为新时期文坛上的新写实作家以及当代著名的影视编剧,长期以来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但是将这些评论性的文章简单的归纳发现,对杨争光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他小说主题、叙述
黄道周一生诗歌创作内容丰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漳浦文集》中共收录其诗歌703题,共3000多首。黄道周诗歌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精神,诗歌自然流露出儒学思想,有继承宋明儒学
“一包到底”模式是指高炉出铁、铁水运输、铁水脱硫及向转炉兑铁等过程均使用同一个铁水包,中途不倒包。作为一种高效的铁钢界面模式,“一包到底”模式目前已被首钢京唐、重
DG公司是一个特大型的钢铁企业,正在稳步实现规模扩张,以提升综合竞争力。而钢铁行业是高耗水量行业,DG钢铁公司在扩张其生产规模过程中,为谋求将来的生存空间,决定响应国家
互联网已成为当代人民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正变为一种全民化的舆论工具。近年来,网络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人民的关注度也越来超高。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网络舆情是目前政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通过传统的压缩原材料、燃料、设备和劳动力成本取得更高利润的空间日益减少,于是人们把目光转移到被称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合理化上来。然而
音乐的发展需要通过传播和交流以及学习等方式得以实现,音乐传播需要一定媒介。当前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播媒介逐渐具有多元化和信息化等特点,在我国古代传播途径构建的时
以《中国诗学》等著作为代表,华裔汉学家叶维廉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中积极以道家美学精神溯源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特质,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开辟出了独特的中国诗学研究道路,集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