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苍凉的审美世界建构——迟子建乡土小说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nder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自1983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至今已经三十多年,在她的众多作品中,乡土小说占据着重要地位。迟子建出生于黑龙江省北极村,这里是中国的最北端,而且人口稀少,她在此长大,后在大兴安岭师专读中文。她在创作乡土小说时,用诗意苍凉、灵动自然的笔墨建构起她的乡土审美世界。绪论部分对迟子建乡土小说进行界定,梳理学术界对迟子建乡土小说创作的研究成果,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论文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了迟子建乡土小说中的乡土审美风貌。选取迟子建乡土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平原、河流、森林、雪,雾自然风光,以及节日习俗、丧葬文化、萨满宗教、衣食住行所代表的地域文化,认为迟子建的乡土世界是她诗意与苍凉的乡土审美观的展示,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温暖与善良。第二章分析了迟子建乡土小说的叙事策略。迟子建在小说中较多采用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和傻子视角,在结构上有环状、双线结构,空间转换结构,整体闪回结构,时空纵横交错结构。这些具有边缘性特征的叙事视角限定了迟子建乡土小说世界的单纯明净,复杂的叙事结构又增加了小说的精神内涵,给她的乡土小说世界带来温暖与审美上的愉悦。第三章论述迟子建乡土小说的乡土情怀。迟子建地处边境的故乡,决定了迟子建乡土情怀的复杂性。从迟子建乡土小说的精神内蕴入手,阐释迟子建情感与价值取向,作品蕴含的时代价值,展现她的乡土独特性。迟子建乡土小说的乡土情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田园牧歌的乡土建构、返乡思绪,落叶归根以及反思现代文明表达她重返“乡愁”的思想;日常化的历史书写和温情化写作表达她悲悯万物的情怀;乡土和谐与乡土苍凉的内容展现了她的乡土生命叙事思想,体现了她写作乡土小说的审美张力。结论部分论述迟子建在乡土小说创作上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她的乡土小说是她诗意与苍凉的审美世界建构,展现了她的独特性。迟子建对故土有着浓厚的深情,对故乡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思考,丰富当代乡土文学的表现力。与陈忠实、贾平凹等人关注乡村变革、乡村没落不同,迟子建的乡土小说更多描绘乡村古朴、宁静的生活,有她对儿时温馨家庭生活的回忆,寄托着温暖与爱意。鲁迅借用民俗对人类精神的压迫,批判人们的麻木,表达他对现代文明的追求,而在迟子建这里,她的民俗风情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对生命的达观,充满温情色彩。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相比,迟子建也对乡民自私贪婪、生活条件落后、女性受苦受难进行关怀,表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迟子建的乡土世界既有和谐一面又有苍凉一面,展现着人生的多样性,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本文以“X狗”、“X成狗”、“狗”的谓词性用法三种新兴用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的语言观为思维导向,以隐转喻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系统考察,并揭示了三者在语用价值、形成原因上的一致性。除绪论、结语外,全文共有四章。第一章探究了“X狗”的用例归类、语表形式及语里意义。首先,将“X狗”分为表人与不
学位
本文根据上京的地理建制沿革,研究时间段以公元1256年忽必烈令刘秉忠兴建开平新城为始,以公元1358年上都被毁为终。研究范围是文人往来两京的诗歌,包括咏和、题画、题跋诗在内。本文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论述上京纪行诗的内容特征。通过与唐代边塞诗的比较归纳出上京纪行诗质直纪实、不尚夸饰的特点,具体分为江山人物之胜状、殊产异俗之瑰怪、朝廷礼乐之伟丽、野迹荒台之感怀四个大类。第二章归纳上京纪行诗的两
学位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的价值与内涵从唐代开始就已经获得了同时代人的接受与认同,是王维诗歌接受的开端,也奠定了王维诗歌接受的基础。清代是各种诗学观点相互碰撞的时期,也是大总结时期。王士禛作为清初诗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王维诗歌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接受者,力倡“神韵说”,确立王维诗歌为典范代表。首先,论及王士禛接受王维诗歌的缘由,从其社会因素来说,文学与政治向来紧密相关,清代前期
学位
本论文以东观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拟全面考察东观文人群体的学术活动与文学创作,并对东观文人群体的兴起与发展,特点与影响加以阐述和总结。目前学术界对东观文人群体的研究尚不深入,并且存在身份界定混淆不清、创作论述浅尝辄止等问题,因此该选题仍然具有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学术价值。东观文人群体依附东观而兴,其盛衰历程与东观近乎同步,同时他们的聚集和离散,也与统治者的意志紧密相关。章帝、和帝对于东观的关注,使得东观
学位
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对我国在百年变局之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新型举国体制的生成基础和运行轨迹、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来看,新型举国体制具有鲜明的传承性、时代性、创新性、人民性与世界性等内在特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科学把握其内在特质,以彰显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效
期刊
宝莱坞电影作为印度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初至今,通过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发展出别具一格的“马沙拉”电影。经过“新概念电影运动”的洗礼,注入新的活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国际传播影响力,而女性形象作为宝莱坞电影中最能吸引观者的要素之一,一直极具印度特色。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外部文化思潮的涌入、印度本土的经济政策改革,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身体转向明显,女性身体片段化呈现的同时被赋予了强烈
学位
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目录学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对目录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合理、高效地揭示海量网络信息资源成了目录学的新使命,目录学面临着转型之机。在当下,如何发展,如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目录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任务。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2000年至2019年发表于各期刊的学术性论文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借助EXCEL、SPSS数
学位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武侠小说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庸的代表作“射雕三部曲”,因规模庞大、艺术成就深远,一直是引人关注的文学研究对象。受到金庸本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记忆、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小说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武侠小说承载着作者的家国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射雕三部曲”的空间在小说中发挥重要作用,空间参与小说叙事,而且这些空间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但是,金庸小说的空
学位
“革命加恋爱”这一文学模式主要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主要作家作品有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茅盾《蚀》(三部曲)、丁玲《一九三零年春在上海》、洪灵菲《流亡》《前线》《转变》等。在“革命加恋爱”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革命”与“恋爱”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在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下走向革命的道路。“革命加恋爱”这一文学模式的产生是历史与时代创造性的结合,它的产
学位
王西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登文坛,随后便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读王西彦的小说,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孤独意识。本文在汇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力图将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其文学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入考察王西彦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孤独意识。孤独不仅是哲学和心理学概念,也是文艺学概念。本文以王西彦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孤独意识为切入点,从王西彦的个人经历分析其孤独意识的成因。孩提时代母亲早逝并且祖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