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基础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23y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基础,这是一个久远的话题。政府权力的正当性问题,首先是个历史概念,不同历史文化,不同传统政治,对政府权力正当性解释不同。从古希腊至善的自然法则到中世纪的君权神授再到近代霍布斯、卢梭的社会契约观,都在为他们各自时代的政府权力寻找着某种正当性基础;也正是这种时代性性质使得它同时也成为一个值得不断讨论的话题,因为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基础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其立足点或者其视角出发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全球经济化,文化国际化,公民社会不断崛起的今天,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基础的再次探讨成为了时代之必然。
   自然法则的至善目的,君权神授以及假设的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契约已经不能应付公民社会理性的崛起,对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基础的思考,不仅要关乎形式正当性,更注重于实质正当性。只有形式而无实质的正当性是空洞的,只有实质而无形式的正当性是混乱的。两者足相互统一的,形式正当是实质正当的躯壳,实质正当是形式正当的灵魂。本文将从“政府权力证当性是什么”、“政府权力正当性何以必要”、“政府权力正当性何以可能即应当如何”三个层次来进行简单论述,其中何以必要就是政府权力存在的价值论,何以可能则是对其形式正当和实质正当的论证。
   本文认为政府权力形式正当性,包括了其产生正当性,运作正当性,保障正当性;实质证当性是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自由、民主以外,笔者认为,所有这些的评判标准皆可用“以民为本”来概括。而“以民为本”又包含了三个内涵:那就是政府权力实质正当性是以“人民利益”为目的,以“人民意志”或“民意”为准则,以“社会理性”培养为落脚点的。其逻辑关系就是政府权力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客观上要求以人民利益为目的,而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评判基准又需要符合人民意志,民意的科学性以及理性成分和政府权力J下当性程度成正比,越民主的民意要求就会产生越民主的政府权力,就会造就越民主的政治文明,而高质量的民意不论其形成还是表达以及落实都要靠人民理性力量,政府权力的证当性基础最终落实在了社会理性培养之上。
其他文献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是要发现一切理解模式共同的东西,而不是提供一般的解释理论和一种对于解释方法不同的说明,所以他的诠释学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方法论,而是研究关于存在论的。他关心的不是方法论问题,而是人与经验世界的关系。因此,他的诠释学被称为哲学诠释学,被哲学界认为是完成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本文从语言观的角度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进行研究,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伽达
学位
信任危机已成为当前医学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是在生命伦理学理论中信任却很少被讨论,尊重自主被认为是生命伦理学的首要原则之一。本文作者在一次就医中却经历了自主与信任的矛盾,同时,英国学者奥尼尔也指出尊重自主并不能得到伦理论证,而信任是一个更为核心的原则。因此本文试图从尊重自主原则出发探讨生命伦理学中的信任问题。  文章首先从尊重自主与失去信任之间是否相关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尊重自主性原则的考察
医患关系与生命尊严的伦理分析问题是国内外医学伦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医患关系作为医学伦理学的基本伦理关系,就是以保证健康和消除疾病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供求关系,其中供者为“医”,求者为“患”;生命尊严作为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糅合了人类最普遍的感情体验和最基本的理性认识,是一种道德价值的本质表达。我们知道,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伦理思考可以调整医学界与服务对象的利益关系,完成医学伦理学最基本的使命。
学位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因此,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有了对饮食知识的探索,积累起朴素的饮食观念。作为一门学科,营养学是以十八世纪法国“化学革命”和道尔顿“原子论”为理论起点的,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为独立学科。  本文首先通过对营养学历史的追溯,梳理出营养学的两条发展进路,一是在十八世纪的“化学革命”中,科学家运用化学分析方法,从关注氮元素开始,发现了蛋白质,以后不断发现其他重要营养素;二是对
学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各种生态运动逐渐兴起,流派纷呈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伦理纷纷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科布的生态神学在这种环境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主张在根本上转变人类思考模式与生存模式,成为生态运动深化的必然。  科布的生态神学,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采用哲学神学进路,反思基督教神学的特点,从终极超越的角度,阐释了不同于以往的上帝观,并且在宇宙论、人论等方面都有
波爱修斯生活在古希腊与罗马两个世界的过渡时期,他为古代和中世纪搭建了一座桥梁。可是,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却被现代大多数学者所忽视,尤其是他的“四艺”理论被认为不具有原创性而没有研究的价值。本文作者不支持这种观点。首先,波爱修斯“四艺”理论是把古希腊的相关著作按照适合拉丁世界人们的方式进行翻译和注释,保留了古希腊关于算术、音乐、几何学和天文学四门数学学科中的精华,使古典文化得以传承。其次,波爱修斯“四
学位
哲学问题往往起源于具体的生活情景。在具体的情景中,哲学问题才有恰当的意义。脱离了具体的情景谈论哲学问题,使得哲学家误入歧途。这种迷误类似一个人企图在一个房间中寻找世界,但事实恰恰相反:房间处于世界之中,而非世界处于房间之中。当将哲学问题置入具体的情景时,哲学问题呈现出其自然平凡的面貌,哲学困惑得以消解。  论文主要致力于在具体的情景中考察三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外部世界的存在问题、归纳问题、同一性判断
学位
中国传统哲学一直都很注重对人的心性的研究,自孟子阐发心性,开出心学伦理的基本框架,到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本心之善”、明代王阳明的“致良知”,“陆王心学”作为一支重要的学派诞生了。本文在阅读大量古籍、史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贯穿陆王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道德修养方法--“减损论”,即内求式的道德修养思路和路线。这相对于程朱格致之学外求式的修养路线无疑是一个突破和创新。在有关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道德修养的路
学位
爱比克泰德是罗马帝国时代的著名的斯多亚学者之一。他继承了斯多亚前辈关于神的观点,将其理解为一种普遍法则,或是一种普遍的理性。同时,爱比克泰德为这一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普遍法则赋予人类的理性看作是一种在人的权能之内的能力,即一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表象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生活的道路--善或者恶的道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是对这一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并且试图澄清这一能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在古希腊是指两个人感情亲密地共同生活、相互间一贯处于意愿而主动地为对方做事情的关系。所以希腊语友爱的涵义要比英文的友谊的概念宽泛的多。友爱不单指家庭之外的任何亲密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家庭内部的一切亲密的关系。(如父母和孩子、孩子和父母间的感情,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夫妻间的关系)。在古希腊,友爱做为两个人之间以及城邦生活的联系纽带,同时存在于特定的共同体当中。  相反者的友爱就是城邦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