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分析在正畸、正颌外科的临床诊断及矫治计划制订、实施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获取包括研究模型、临床检查、各类X线片及面像、口内像等在内的相关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作进一步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在三维方向对患者颅、颌、面畸形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适宜的矫治计划是矫治成功的关键,去除相关致病因素,确定牙齿、颌骨、关节及软组织在三维方向的位置,实现口颌功能协调统一,是保证矫治结果稳定的必备条件。X线头影测量技术的引入,为牙颌、骨骼畸形的定量测量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手段。1931年Broadbent初次将X线头影测量技术引入牙、颌、面畸形分析,自此正畸学者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上百种X线头影测量的分析方法。其中用于评价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指标达十余种,包括:ANB角、AB平面角、Wits值、AF—BF、AXB/FH、AB/PP、APDI、FABA等。Beta角是由Baik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反映颌骨矢状关系的测量指标。Beta角克服了以往测量方法中的颅底、牙合平面等参照平面对上、下颌骨矢状关系判断的影响,从而较为准确地反映了颌骨间的前后关系。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Beta角可作为颌骨矢状关系分析的有益补充。由于牙、颌、面结构具有显著种族特征,因而需建立不同种族各自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用作临床颌骨矢状关系不调的诊断、分析。本研究旨在建立西安地区汉族不同骨面型错牙合患者X线头影测量Beta角的参考值范围,并进一步分析Beta角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内容:本实验选取西安地区341名不同骨面型的汉族错牙合患者。在考虑性别、牙龄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按骨面型进行分组,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1、在所有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Beta角,对性别、牙龄、骨面型组间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建立不同骨面型错牙合Beta角参考值范围。2、对341名不同骨面型的错牙合患者,测量Beta角、反映下颌旋转的C角及上下颌骨有效长度的比值K,并计算C角和K值的均值、标准差及95%的参考值范围,采用数学软件matlab描绘出三者的关系曲线,并分析Beta角与反映下颌旋转的C角的关系。3、采用几何分析法分析髁突中心点的定点误差对Beta角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1、Beta角在性别与牙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骨面型间Beta角具有显著差异。ROC曲线显示Beta角<31°和Beta角>39°作为鉴别Ⅱ类骨面型和Ⅲ类骨面型的标准,具有较高敏感度与特异度。Beta角在不同骨面型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Ⅰ类骨面型组Beta角为34.99±2.68°。2、随下颌骨旋转角(C角)增大,Beta角呈递减趋势。而上、下颌骨有效长度比值(K值)越大,此递减幅度越大。在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中,总体的变化幅度最小,小于2.62°。3、在髁突中心点可接受的定点误差范围内,Beta角的变化范围在1°以内,不影响其对骨性错牙合的判断。结论:1、341名不同骨面型的错牙合患者中Ⅰ类骨面型人群Beta角参考值范围为31°~39°。2、在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中,下颌旋转对Beta角的影响较小,Beta角较为稳定。3、在髁突中心点可接受的定点误差范围内,Beta角的变化不影响其对骨性错牙合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