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十六号文件)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性战略。然而,一方面,国际国内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带来更多新任务;另一方面,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更新,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状况也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情况。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新时期的前沿课题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同党的十六号文件的主旨一脉相承,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是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的理想化、形式化、教条化等弊端的必要举措。从其实现的主客两方面必要性来讲,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的主观诉求而言,教育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以及受教育者提升自身全面素质这两方面的需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生活化转向: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弊端,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从其实现可能性来讲,西方学者们从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生活与教育关系的探究,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生活世界学说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等,国内以陶行知等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则早在五四运动后就开始了平民教育运动的探索,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抓不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实践探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根基;西方国家以及国内的各种德育实践则为其实现提供了经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本质上即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并贯穿于每个人的全部生活,是塑造适应个人生存发展的思想品德,使人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它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中,目的和落脚点在于人的生活。它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体现了其本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如何更好的实现其价值的人本旨归。作为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相融通、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一种重要手段与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传递着这样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不只重视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强调大学生主体地位在教育活动中的实现,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自我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在生活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中得到潜移默化,进而自觉外化为良好行动,逐步形成优秀的行为习惯,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点和原则,我们能够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即政治观、人生价值观与法制观的教育及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环境、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活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进行积极的改进和创新,探索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