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凝胶功能化太赫兹液相传感芯片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太赫兹(Terahertz,THz)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非电离和无标记的分析方法,具有解析分子间低频振动模式的独特优势,特别适用于生物分子的定量检测。由于生物分子的尺寸明显低于THz波长所带来的尺度失匹配问题,导致检测分子的吸收截面较小,传统的THz光谱技术难以有效获取分子的光谱信息。目前常用的策略是利用THz超材料在其表面的局域增强电场或THz衰减全反射(Terahertz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THz-ATR)技术在ATR棱镜表面产生的倏逝波以强化THz波和检测靶标的相互作用,提高靶标的检测灵敏度。但上述方法均面临水分子对THz波的强烈吸收,靶标的特征响应信号往往被溶液环境的背景信号所淹没,难以在复杂基质背景下特异提取生理浓度的靶标信号。为实现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往往需要通过样本干燥或置换高吸收背景等方式降低生物分子周围水分的强吸收干扰。考虑到生物分子大多处于液相环境,繁琐的样本处理过程不仅严重限制检测方法的应用场景,更会损伤其生物活性。因此,开发一种可直接在液相环境下实现生理浓度生物分子特异性检测的THz传感方法,对于THz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响应性水凝胶是一种可在溶液环境中广泛水化溶胀而不溶于水的三维网状交联聚合物,通过修饰特异识别元件(如:适配体、抗体、特征分子等)于聚合物链,可实现靶分子的特异性响应并表现出明显的溶胀收缩行为,具体体现为水凝胶折射率、体积及水化状态等关键参数的变化,在生物传感、药物靶向递送等方面潜力巨大。鉴于响应性水凝胶具备靶标诱导的水化状态改变特性,将其整合入THz无标记传感平台后,可充分利用THz波的水敏感性,通过THz光谱技术灵敏探测靶标诱发的凝胶网络水化状态改变,或可实现溶液环境中靶分子的特异性检测。鉴于此,本研究瞄准THz技术液相传感灵敏度不足和特异性欠佳问题,首先我们将适配体水凝胶在THz超材料芯片表面实现功能化,通过数字模拟和实验测量验证该传感芯片用于生物分子液相传感的可行性,构建了一种分子特异的THz液相传感芯片,为液相环境中THz生物分子特异性检测提供有效参考。方 法:1.适配体水凝胶功能化的THz超材料芯片的构建:探索适配体水凝胶在超材料表面功能化方法,通过适配体凝胶在功能化超材料表面的原位聚合构建THz液相传感芯片。采用THz-ATR平台获取适配体水凝胶特征响应过程中的THz光谱特征,优选自参考反射式测量模式获取THz液相传感芯片的THz响应信号,联合数字模拟和实验测量验证该传感策略的可行性。2.THz液相传感芯片的传感性能评估:系统优化该THz液相传感体系的关键参数(包括:适配体水凝胶薄膜厚度、适配体浓度和交联密度),评价其在检测凝血酶溶液的反应动力学,评估定量检测凝血酶溶液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开展了该THz液相传感芯片在人血清样本中凝血酶的定量检测试验,验证其应用于实际临床样本检测的效能。结 果:1.利用THz-ATR平台获取适配体水凝胶在凝血酶作用前后的消光系数,发现其均低于PBS溶液,但凝血酶作用后水凝胶的消光系数出现升高。通过FDTD模拟该传感芯片的自参考反射信号,其模拟谐振峰幅值在水凝胶薄膜厚度为50 μm时达到最大,并且在100 pM凝血酶作用后,模拟谐振峰幅值明显下降,相对变化率为23.26%。此外,通过实验测量了分别在PBS溶液和100 pM凝血酶溶液中溶胀平衡后的THz液相传感芯片的自参考反射信号,其谐振峰幅值相对变化率分别为1.32%和22.19%。最后通过SEM表征发现,凝血酶作用后适配体水凝胶网络孔径明显增大。2.系统优化THz液相传感芯片后的反应条件分别为:功能化适配体水凝胶薄膜厚度为50μm、交联密度(丙烯酰胺(Am)/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的比值)为200:2、适配体浓度为15 μM,优化后的THz液相传感芯片在60 min内即可反应完全。利用该传感芯片定量检测凝血酶溶液时,其谐振峰幅值相对变化率与凝血酶浓度(0.5-500 pM)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824),LOD为0.21 pM(S/N=3),并且可明显排除牛凝血酶、血红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等常见物质的干扰,其干扰度均小于5%。最后在人血清样本中实现了 h-TB的定量检测,其LOD为0.40 pM,说明该THz液相传感芯片在应用于实际临床样本检测时同样表现出的优异的传感性能。结 论:本研究联合数字模拟和实验测量阐明了适配体水凝胶功能化的THz超材料芯片用于凝血酶溶液检测的理论基础,成功构建了一种分子特异的THz液相传感芯片,在定量检测凝血酶溶液时展现出优异的传感性能,优于大多数无标记传感策略,并在人血清样本分析试验中验证了其实际应用潜能。该传感体系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可为解决THz液相传感特异性问题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PASMCs)功能紊乱是引起肺血管重构的重要因素。低氧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异常分化、增殖、迁移是导致肺小动脉持续收缩,动脉压力增高的关键病理机制。课题组前期研究已发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患者肺组织和低氧处理的HPASMCs中lnc RNA-RP11表达升高,miR-135a表达降低,Rab26表达升高。故提出:低氧使lnc RNA-RP11启动子发
背景及目的目前癌症依然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家庭幸福的重大疾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医疗领域中对癌症的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也向着高效、精准方向发展,而传统的放疗轮廓勾画工作是手动的,费时费力,准确性和重复性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本研究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主研发一款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放疗轮廓勾画软件,并融合高精度中国数字化人体模型,对放疗危及器官(or
失血性休克是由战伤或创伤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其特征是失血和缺氧。失血性休克患者出现组织缺氧、毛细血管渗漏和微循环障碍的关键环节是血管通透性增高[1],是失血性休克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发病机制。多器官功能障碍是失血性休克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后果,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有效治疗失血性休克致血管屏障功能障碍的措施,对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后期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光调作用(Photobiomodulation,PBM)是指在可见光及红外光谱范围内,通过非光热作用来调节细胞活性的一种生物调节方式。目前应用于PBM较多的光源主要有激光、宽频光源及包括LED在内的发光二极管。PBM可以显著减轻疼痛、炎症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是目前整形外科及皮肤科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模式之一。近年有关PBM的生物学功效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关于PBM在创面愈合中的具体分子机制的研
Leber先天性黑曚(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最早发病的一类具有致盲性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ies,IRD),以1岁之前的严重视觉损伤和视网膜电流图波形熄灭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迄今为止,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已经报道了28个与LCA相关的已知致病基因,主要包括CRB1、RDH12、RI
第一部分NLR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ESCC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治疗ESCC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等。术前新辅助治疗用于局部进展期患者肿瘤降期,从而提高手术R0切除率。然而由于疾病分期、年龄、机体免疫状态、肿瘤异质性等因素,不同患者对新辅助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研究背景:加速创面愈合是千百年来医学实践者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随着代谢性疾病和人口老年化的问题日益严重,难愈性创面已成为一个长期的医学难题,其发病率和伴随的医疗成本投入逐年增加。尽管对于如何促进难愈性创面的生修复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仍然欠佳,因此,解决难愈性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开发促进创面愈合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管损伤或血管生成不足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等引
研究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慢性遗传性眼病,主要特征是感光细胞的变性。临床表现为夜盲、管状视野及中心视力下降,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积。盲一般指远视力低于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目前RP的治疗大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在这些临床试验中,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客观安全的评估病人治疗前后的视功能变化。由于传统的一些检查方法可靠性低,一些新的评估手段因此得以
研究目的监狱服刑人员是个特殊的群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版)2018年刑事罪犯人数为1,428,772人,2019年为1,659,550人,近年来数量居高不下。监狱服刑人员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抑郁和焦虑情绪问题在监狱男性服刑人员中普遍存在。这些心理问题既影响服刑人员的身心健康,还对监狱的监管安全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稳定。因此,关注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研究其心理健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复发率高。按照白血病细胞的系列来源分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等。尽管传统化疗及靶向治疗的进展提高了AL的完全缓解率,但复发难治仍然是AL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提高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