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与开放: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空间治理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8848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社会治理都是在一定的时空存在运行的。一定的空间是城市治理的对象,也是城市治理的基础。空间单元的封闭与开放直接影响到城市治理体制、运行方式及治理方法与效能。正因如此,城市治理空间的结构与特征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党和政府打破封闭小区、构建开放街区的政策一出台立即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城市基层空间治理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旨在从物理、制度、精神、技术等要素出发,对我国城市基层空间治理的历史变迁及其时代特征进行回顾和总结,探讨我国城市基层空间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的发展趋势及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和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空间治理体制和方式的适应性及其改革需求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构建与城市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及整个社会开放、流动相适应的现代城市基层空间治理体制和方式,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促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本研究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缘起、意义、综述、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以唐朝里坊为代表介绍中华帝国前期持续千年的封闭性城市基层组织和空间治理及其特征;第三章介绍宋朝封闭式里坊的解体及更加开放式的“街坊”形成及其特征。第四章介绍近代城市基层典型的“里弄街区”及其基层空间治理的开放性;第五章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形成的“单位制度”及其封闭性的空间治理;第六章介绍改革开放以后单位制的解体以及开放性“街居”体制的重建的转型和变革;第七章介绍土地市场化和住房商品化过程中兴建的住宅小区的封闭性空间管理及其改革的需求与困难;第八章介绍了非常态时期城市社区和基层治理单元的封闭性管理。特别是为应对疫情,城市小区、社区及基层治理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表现为封闭的物理空间、严格的制度管制、不断增强的社区认同、广泛的现代技术应用。第九章是在历史的回顾的基础上对于城市基层空间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的时代特征、形成动力、发展趋势及未来的选择进行分析,并讨论城市基层空间治理中物理、制度、技术与精神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以及城市基层空间治理的开放与封闭的历史适应性与未来的选择。本文得出了以下判断和结论:其一,城市基层治理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和治理单元的结构特征,也是一定治理空间内各种权利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结构化表现。不同的物理措施、制度规划、技术手段和思想观念支持、维系并构成不同的空间治理结构形态。从物理、制度、技术及精神要素和特性来区分,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空间治理是城市基层空间治理结构典型和理想的形态,但是,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区城市基层空间治理的实践形态则可能处于封闭与开放两极坐标是相应的位置,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其二,城市基层空间治理结构具有地方性、时代性和历史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单元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从封闭走向不断开放的历史过程。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基层空间治理从帝国前期封闭性的里坊制度过度到宋代以后及至近现代的开放性街坊街里坊和街区社区。尤其是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基层封闭式的单位体制解体与现代新型城市社区建立,城市基层空间治理单元日趋开放。第三,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空间作为高度组织化的空间治理单元,城市基层空间的形成和变革涉及多重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本身就是各种权力和利益争夺的结果和标志,是社会各种权力和利益斗争和表达的场所。总体上看,城市基层空间的形成及治理体制、结构和方式及其发展变革是国家权力、资本力量以及居民需求多种力量共同作用形成了的结果。不同的权力、利益和力量的对比最终形成特定的空间治理结构、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并推动城市基层空间治理的发展和变革。第四,城市基层空间治理的开放与封闭受制于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和制度,也是权力、资本与社会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空间的形成并非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空间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也是人们行为选择的结果。基于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认识以及选择最终决定现实的空间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正因如此,在社会暴力、冲突和动荡的环境中,为了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并维护社会秩序,自卫自保性的要求可能强化并实现城市基层空间的封闭性的管控。尽管这种封闭性管控是一种对应危机和风险的非常态治理方式,但在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却经常出现,也是开放性、常态化的空间治理的必要补充和现实选择。第五,物理、制度、技术和精神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甚至正反双向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物理、制度、技术及精神的封闭性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互强的关系。在物理封闭的同时强化制度和技术的封闭管理以及存在较强的地缘认同及思想观念的封闭性,极大的增强了治理空间的封闭管理。另一方面,一种针对社区个体化和社会化、普遍性的制度与技术的应用可以替代和消解空间物理封闭性的管制。因此,制度和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对于封闭性的物理管理措施具有替代作用。城市空间的开放与居民自由流动可以增强对社会的交流、理解和包容,也可能出现基于自身的优越性而对其他社会弱势的排斥与歧视,反而强化地缘和群体的内向认同与封闭。最后,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城市社会将更加开放,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开放性的空间治理体制。在基层社区空间开放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改革整个城市基层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大力推动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下沉,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并推进基层治理的一体化和社会化。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更加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社会急剧变革中风险明显增多。为此,在大力推进城市基层空间开放性治理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应急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常态化的空间治理与非常态化空间治理体制的有效衔接和及时转换,从而进一步构建更加完备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域治理现代化。
其他文献
作为完全在线学习或混合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步在线讨论环境己在近些年来的教育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中,在线(学习者)交互因为能够支持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课程内容反思以及认知技能提升,被认为是异步在线讨论环境实现学习益处的主要手段。在线交互一般包括发表新帖和查看已有帖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行为:两种行为关联紧密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有意义交互的核心要素。然而,现有大部分研究要么关注处于整体水平的在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村落空间形态发生剧烈变化。村落空间变迁不仅涉及村落外在物理空间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农民内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等变革。村落空间变迁主要有“撤村并居”“村改居”带来的“农民上楼”“集中居住”等形式,不同程度的空间变迁产生不同样式的空间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学位
制度对治理产生重要影响,而制度变迁则会导致治理转型。那么制度变迁是如何型塑基层治理的?制度变迁影响基层治理模式的内在机制如何?本文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下,利用产权政治学的理论资源,综合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制度—行动”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以湖北省公安县近三十年以来的农地流转及其纠纷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及农地制度变迁如何型塑农地流转纠纷的治理模式
学位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关系到企业处于市场竞争中的运营稳定性,智能科技领域近年来得到突破性发展,涉及到智能科技项目地相关企业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文以此为背景,重点探讨智能科技公司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意义,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对智能科技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保障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模式的有效模式,可以作为智能科技公司发展中的理论参照。
期刊
本文分析了中美两国在博茨瓦纳的竞争关系,从而确定其对美国与博茨瓦纳以及中国与博茨瓦纳现有双边关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中美两国与博茨瓦纳关系的本质、其战略利益和投资趋势,其中包括与博茨瓦纳交往时两国都想发展的领域。研究发现,中国与博茨瓦纳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并未对博茨瓦纳和美国的双边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中国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矿业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而美国几乎在博茨瓦纳所有经济领域都保持着稳定的投资。研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严重了生态环境危机,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构成严重挑战。在环境危机中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于高发态势,突发性环境环境危机与一般的环境污染危机相比,其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固定和常态化的污染排放途径,因此,其一旦发生往往事发突然、来势凶猛,并带有严重的不确定性,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的
学位
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不仅是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也是经济社会组织和社会治理的场域。乡村社会治理正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不仅体现了农民与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内含复杂的政治与权利关系。空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可以塑造和建构的。农民生产生活空间的形成和变化不仅深受经济社会制度、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影响与制约,也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秩序以及乡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对
学位
地方政府参与产业打造的动机、策略与行为是经济社会学领域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议题。在既有关于产业打造的研究中,强调国家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国家中心主义视角始终占据主流,该视角侧重于探讨宏观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产业选择策略的形塑,却相对忽视了市场建构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力量。本文则呈现了企业家作为关键行动者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故事,他们提出一个“中国有机谷”的产业发展“构想”并成功吸引了地方政府的注意力,此后在多元
学位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并在改革开放之后正式大规模推进扶贫工作。党和国家始终心系人民,围绕着改善民生,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在贫困治理的道路上不断的艰辛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就,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提高。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的扶贫方式不再适宜深度贫困问
学位
新中国贫困治理工程的巨大成功内含特定的时空因素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内在机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策经验且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贫困治理机制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检验的双向优化过程中螺旋式发展。结合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制度发展过程与长期的实践经验,本文认为中国的贫困治理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刚性与弹性耦合”的过程,即既具备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为核心内容的战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