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6项工程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还促进了重点城市的规划建设。太原凭借独特的地缘环境与良好的工业基础被列为八大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之一,落户于此的11个“156项目”对太原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服务工业生产、体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而建成的“156项目”单位社区成为太原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单元。
选取太原“156项目”单位社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田野调查和图档整理,利用城市形态学和建筑类型学的方法从城市、街区、建筑三个层面研究“156项目”对太原城市形态的影响以及“156项目”单位社区的形态特征。其次,分析空间形态背后的建筑观念、社会意志及其呈现,挖掘政治经济、思想意志与实体空间的关联性。再者,运用案例研究法,探寻研究对象在转型期发生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并剖析变迁动因。最后,提出研究对象的遗产价值及更新发展策略,讨论未来“新单位社区”出现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156项目”是计划经济时期改变太原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力量;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物质空间的背后潜藏着社会控制与行政意志;“156项目”单位社区的形态演化过程是从国家控制的传统“封闭大院”向活跃开放的新型城市社区转变,并逐步实现从“生产型”到“宜居型”的历史蜕变;研究对象作为“一五”时期的活态现代遗产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城乡空间实践,在社会、历史、建筑、精神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所留下的空间模式及温情氛围将为基层治理及社区规划提供启示与借鉴。
选取太原“156项目”单位社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田野调查和图档整理,利用城市形态学和建筑类型学的方法从城市、街区、建筑三个层面研究“156项目”对太原城市形态的影响以及“156项目”单位社区的形态特征。其次,分析空间形态背后的建筑观念、社会意志及其呈现,挖掘政治经济、思想意志与实体空间的关联性。再者,运用案例研究法,探寻研究对象在转型期发生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并剖析变迁动因。最后,提出研究对象的遗产价值及更新发展策略,讨论未来“新单位社区”出现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156项目”是计划经济时期改变太原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力量;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物质空间的背后潜藏着社会控制与行政意志;“156项目”单位社区的形态演化过程是从国家控制的传统“封闭大院”向活跃开放的新型城市社区转变,并逐步实现从“生产型”到“宜居型”的历史蜕变;研究对象作为“一五”时期的活态现代遗产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城乡空间实践,在社会、历史、建筑、精神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所留下的空间模式及温情氛围将为基层治理及社区规划提供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