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马头崖铜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iut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鲁中山区,行政区划属临沂市辖区,面积约144km~2。该区采金历史悠久,明清年间就有人在此采过金,解放后多支地质队先后在该地区内开展过找金工作,显示了研究区内铜金矿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本论文通过全面收集研究区内最新的基础地质资料、矿产勘查资料、区域物化遥资料以及科研成果等资料,对研究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空间分布及其与铜金成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典型金矿床的分析研究,提取了区域成矿要素,其中必要要素4类、重要要素4类、次要要素2类。从铜金矿体赋存层位、控矿容矿构造、围岩矿化蚀变、成矿物质来源、矿床共伴生规律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成矿规律。认为马头崖地区铜金矿形成于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的次级断裂,幔源岩浆沿沂沭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上升,上升的过程中将含矿热液带入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热液中的Cu、Au、Ag等金属组分析出形成小型矿体。归纳总结了铜金矿找矿标志,认为马头崖地区彭家岚子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破碎带与雁翎关组斜长角闪岩裂隙发育部位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作为该地区铜金矿下一步找矿方向有望取得新的找矿突破。
其他文献
西周至春秋时期,安徽江淮地区存在着多个小方国,统称为群舒。群舒作为安徽古方国中荦荦大者,在周边大国夹缝中生存,屹立五百余年,在安徽江淮地区创造了灿烂文化,对江淮地区早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对于群舒的研究,成果丰硕,许多专家学者对群舒起源,地望,军事,外交都做过许多研究。在考古学方面,对该地区发现的青铜器,陶器,居址遗迹等都有一定研究,尤其是该地区发现的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青铜器,如牺首鼎,
奋斗精神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人生态度、精神品质和行为方式。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大
随着“扫黑除恶”行动的推进,我国司法机关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虽然我国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对黑社会性质组织进行相对完备的规定,但是根据司法实践情况来看,在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一九九七年前,对该类犯罪的法律规定,我国还处于空白阶段,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根据现有的法律我国司法机关在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时通常以其四个特征即组织特征、经济特征
碳化钼(Mo_2C)由于具有与Pt相似的能带结构而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非贵金属氢析出电催化剂。尽管各种结构碳材料已被设计作为框架锚固碳化钼从而有效提高其氢析出反应的催化性能,但如何使用合适的钼源和碳源简便均匀地杂化来合成具高催化活性的纳米结构杂原子掺杂碳/碳化钼仍是一大挑战。因此,本文针对如何高效暴露催化活性位点、加速传质过程、优化电子结构等问题,设计合成生物质衍生碳微球和碳纳米基碳化钼复合电催化
研究背景当今世界,中医学以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优势,在为全世界人民的身心健康的保驾护航中正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在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医药翻译的作用至关重要。高质量的中医英语翻译实践成果和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加完整、准确地对外介绍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国内中医学的发展。中医经典古籍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学实践中所总结创造的重要成果,具有医学和文学双重价值,因而
近几年,人类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所带来的双重压力,随着压力的不断加深,人类寻求新的突破,即基于新能源的多源微网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源微网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供电系统,具有供电形式多样、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运行方式灵活、供电可靠性高等优点。本文针对以风能、电解水制氢、氢氧燃料电池及煤制甲醇作为基础微源的一个多源微网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系统的管理问题和模型预测控制方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IN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相互结合能够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大幅提高系统连续长时的导航精度。但是在基于位置、速度的SINS/GPS组合导航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GPS观测量中有大量粗差信号,这些粗差会降低卡尔曼滤波的估计精度;线性卡尔曼滤波要事先准确确
T型输流管路是石油化工厂,电子冷却设备和发电厂等管道系统中的主要组件之一,它连接着各种管线,组成复杂的管路系统,常用于混合不同温度的流体。管路中的温度波动也是由主支管中的流体在管路中的热混合现象引起的,当热混合不充分时,管道近壁面流体温度波动增强使管材承受交变的温度载荷,导致管壁承受周期性的热应力,引起壁面的破裂和穿透,最终诱发管道的热疲劳失效,强烈影响着T型管路的结构完整性和使用寿命。有鉴于此,
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避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
人为气溶胶强迫被认为是驱动东亚夏季风长期变化的重要因子,但其潜在的机制仍未被完全理解。本文首先利用第五阶段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16个气候模式开展的不同类型模拟试验的集合结果,定量区分了东亚夏季风对气溶胶强迫的快响应和慢响应,并从对流层上层温度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气溶胶强迫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全球气溶胶-气候在线耦合模式BCC_AGCM2.0_CUACE/Aero对比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