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非饱和页岩突破压力与渗流特征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m123987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破压力和渗透率在页岩气的流动、开采及盖层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被认为具有很好的页岩气开采潜力,因此,对其进行突破压力及渗透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取自该地区柴页2井、石浅1井两口井的六个页岩岩芯进行了一系列的突破压力及渗透率实验,来分析含水率及二氧化碳摩尔百分比对其影响。在进行实验之前,首先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及微观孔隙结构测试(低压CO2吸附、低压N2吸附、高压压汞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六个样品分别作了至少5个含水率条件下的突破压力实验,并拟合了突破压力随含水率变化,发现突破压力随含水率呈指数升高的关系。含水以后孔隙中产生的结合水膜导致的有效孔隙半径的减小与黏土矿物遇水产生的膨胀是导致突破压力升高的主要原因。当含水率达到约60%的时候,由于含水率的增加,很多的小的孔隙被水封闭,大孔也部分饱和水,导致孔隙连通性大大下降,突破压力迅速上升。渗透率变化则恰恰相反。孔径分布分析测试表明样品中存在很多纳米级的微孔,这些微孔很容易被水所封闭而导致孔隙的连通性大大下降,因此渗透率随含水率增加而下降。通过分析突破压力与孔隙结构的关系,发现由宏孔所控制的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呈负相关。这是由于宏孔尺寸较大它们对孔隙度与孔隙通道的连通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主要矿物(石英、黏土、TOC)与突破压力的关系,发现只有TOC与突破压力表现出相关性。结合扫描电镜结果,在TOC分布的区域多存在微裂缝,这些微裂缝对宏孔孔容及孔隙度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突破压力随着混合气体中CO2摩尔百分比增大而下降,渗透率则相反。CO2-水的界面张力小于CH4-水导致了突破压力随CO2百分比而下降。混合气的粘度随着CO2百分比升高而增大,且CO2分子直径小于CH4分子,相比之下CO2分子更容易通过气流通道,因此渗透率随之上升。气体突破之后,出口端气体CO2,摩尔百分比低于所注入气体,而且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最终达到所注入气体的混合成分比例。这是因为刚开始突破的时候有部分CO2溶解在水中及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但是CH4的溶解度及吸附量相比CO2很小。
其他文献
先进刀具材料的进步决定着高端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陶瓷刀具作为高速切削最重要的刀具材料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陶瓷刀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因韧性较差导致刀口崩裂的情况,严重制约高端数控机床的工作效率。因此,开展陶瓷刀具材料的增韧研究,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基于此,本论文选取目前应用广泛的Al2O3-TiC陶瓷刀具为对象,旨在利用金属延性相增韧和ZrO2相变增韧的协同作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高沙山所在地,也是世界上唯一高大沙山群分布密集的沙漠。迄今为止对该地区所记录的环境和其他地质信息的提取和解释仍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如果能够利用新方法、新技术重建并获取巴丹吉林沙漠环境的演变,将对我国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选择巴润宝日陶勒盖作为研究对象。巴润宝日陶勒盖剖面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巴润宝日陶勒盖鸣沙
本文基于组分模型开展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单元体组合原理的固体型弹性孔隙流体介质理论研究”(No.40874052)开展工作。组分模型是由牛滨华教授独创的一种针对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的等效模型,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内容,分别用于研究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和组分弹性参数反演。基于组分模型分析介质中孔隙与地震波传播的相互关系,即地震速度对孔隙和孔隙流体的表示以及孔
泥页岩储渗空间以纳米级、微米级孔隙为主,页岩油气渗流通道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性,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定量识别难度大,储集性能及有效储集空间形成条件复杂。论文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罗69井区沙三下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特征研究,进行岩相分类;通过不同尺度孔隙结构分析方法,识别并分析泥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结构特征;从沉积、成岩、有机质演化等方面,探讨了泥页岩储集性的控制因素。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薄片鉴定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两项,应用核磁共振T2谱和岩心分析数据借助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地层渗透率研究以及用核磁T2谱进行油水定量评价。目前应用核磁共振资料进行地层渗透率估算的方法有多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核磁渗透率计算公式均没有充分利用核磁测量信息。本次研究用核磁T2谱和岩心分析数据作为输入,以前馈型BP神经网络作为研究手段对地层渗透率进行评价。在应用数
岩性地层圈闭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富集体已经逐渐引起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勘探实践表明,岩性地层圈闭已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碎屑岩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露头、钻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为基础,研究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分析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类型和时空展布规律。进而分析志留系岩性地层圈闭的类型、形成条件以及分布规律,预测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有利层位和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运用地震反演
重、磁方法是了解地下密度、磁化率分布的重要手段,在矿产、石油、环境以及工程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中,三维反演是重、磁数据定量解释的重要方法与研究热点。然而,由于重、磁反演的多解性以及实际地质情况的复杂性,经典的L2范数三维反演技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重力数据中往往同时包含正、负异常,在反演中无法加入正约束来减少冗余构造,此时,从L2范数三维反演结果中仅能估计场源的中心位置和大概分布。其次,
壳幔相互作用是诱发大规模成矿事件发生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研究铜陵焦冲矿田内与铜金矿化相关的成矿岩体、岩石包体和原生硫化物包裹体,来探索铜陵壳幔混源岩浆作用与铜金矿化的关系。野外调研和镜下观察表明,焦冲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石闪长岩、闪长玢岩和反应交代型角闪石堆积岩。基性辉长岩石内见有丰富的辉石斑晶和角闪石巨晶。中基性辉石闪长岩发生了强烈的黑云母化,角闪石边部经常见黑云母。中性闪长玢岩以出现多组溶蚀面
拉拉铁铜矿床被认为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元古代内生金属矿床。该矿床传统上被归属为火山喷流-沉积成因,近年来,学者们陆续将其归属为IOCG矿床。然而,对于典型IOCG矿床的实例研究尚存在诸多疑问,特别是对拉拉地区广泛分布的钠长岩类与成矿的关系的争议颇多,矿区出露的隐爆角砾岩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缺乏详细报道,成矿流体来源问题尚未解决,因而对矿床成因和成矿时代的判断尚显依据不足,这直接影响拉拉地区矿产
深部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低渗透岩石中CO2-CH4-H2O的毛细作用、气体的突破过程以及渗流特征是多种物理、化学机理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深入研究这一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规律对于油气藏的开发、页岩气资源的开采及温室气体地质封存等实际工程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砂岩为研究对象,在40℃和8.5MPa的地层条件下,开展了6组不同含水饱和度岩心的CO2气体以及CO2-C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