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中新型脱碱基位点交联加合物的鉴定及应用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分子的完整性对生物体来说至关重要。外源性因素和生物体内部因素均可导致DNA分子的损伤。基因毒性物质能直接或间接导致细胞DNA损伤,可阻碍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具有诱发癌症、畸形等重大疾病的潜在威胁,由于其较广泛的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环境当中,亟需构建对基因毒性物质的筛查和预防体系。质谱技术凭借其准确定量优势已广泛的应用于DNA损伤的研究,而面对生活和环境中存在的数量庞大、结构各异的基因毒性物质,目前已报道研究策略均无法实现全覆盖的筛查,因而亟需寻找共性DNA损伤标志物用于基因毒性物质的筛查并用于毒性测试方法的构建。本论文主要围绕DNA损伤“共性”DNA损伤形式脱碱基(Apurinic/Apyrimidinic/abasic,AP)位点为基础,以其交联加合物为定量研究目标,开展细胞中新型、潜在的DNA损伤共性标志物的发现确证及其应用研究。AP位点生成与多种DNA损伤类型如碱基错配、DNA加合和碱基脱氨基等相关,使AP位点作为一种常见的DNA损伤形式之一。目前其已应用于DNA烷基化、氧化应激和电离辐射等多种类型DNA损伤的研究。然而由于定量分析方法的非特异性和AP位点本身结构的不稳定性,AP位点的准确定量依旧存在诸多挑战。最近,文献报道在溶液条件下,AP位点可以和互补链上的碱基发生共价加合(AP-base)形成DNA链间交联,其结构稳定,难以被修复,提示AP-base交联在DNA烷基化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亟待研究。然而截止目前,AP-base交联在生物体内的交联情况特点仍未可知。因此,本论文以AP-base加合物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LC-HRMS)开展了AP-base交联的发现确证研究,基于细胞中高灵敏高特异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实现针对细胞中AP-base加合物本底和其异构体占比的定量动态监测,并考察其可能影响因素;以不同作用机制基因毒性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学、分析化学和定量技术毒理学相结合的理论思路,研究其与AP-base加合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损伤修复变化等,为构建能通过AP-base加合物监测DNA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体外测试新原理新方法提供技术方法与数据基础,也为进一步构建基因毒性物质筛查和毒性测试方法奠定基础。本研究论文总共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为前言,该部分对目前基因毒性物质筛查和毒性测试方法的特点进行简要概述,重点对近年来AP位点的结构特性、定量分析方法和生物学进展(AP-base交联)进行了评述,阐明了AP-base加合物是潜在和理想的DNA损伤标志物,围绕AP-base加合物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第二章是参考品的合成制备和表征。以d R和脱氧腺苷一水合物(d A)为起始原料,两者直接发生加合反应,直接高效获得了AP-d A加合物。在通过分别对d R脱氧鸟苷一水合物(d G)的活性基团进行衍生化保护之后,经过一步“成肟”反应,再分别进行直接或经还原后的脱保护基反应,最终获得了AP-d G和还原态AP-d G(AP-d Gred)加合物。合成AP-d G和AP-d Gred期间,通过优化反应时间和分离纯化手段,提高了产物的产率。最后采用LC-MS/MS、LC-HRMS和NMR技术对目标加合物进行结构确证及纯度分析。共合成三个加合物:AP-d A、AP-d G和AP-d Gred加合物,纯度依次分别高于96%、96%和92%,均符合检测要求。第三章是细胞中加合物的鉴定及构建AP-base加合物定量检测方法。利用质谱技术比较了两种不同的DNA水解方法对DNA加合物分析鉴定的影响。发现酸水解方法高效稳定,较适用于已知结构DNA加合物的质谱定量分析;酶解法可产生碱基与核苷等多种形式的产物,适用于新结构以及未知结构加合物的检测,确定选择以酶解方法(方案Ⅲ)用于AP-base加合物的筛查和鉴定实验。通过高分辨质谱筛查技术(LC-HRMS)对酶解后细胞样品中进行筛查,在细胞中首次发现了AP位点可与脱氧核糖核酸碱基形成三种加合物,分别是AP-d A、AP-d G和AP-d C交联加合物。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建立了高灵敏和高特异的检测细胞中AP-base加合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并对其方法学内容包括选择性、线性范围、基质效应、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满足检测要求。第四章是对AP-base加合物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分布特点的研究。重点对不同细胞系中AP-base的本底含量及其同分异构体含量占比进行了检测,同时通过设计实验考察了以上两个检测目标的可能影响因素。以DNA损伤修复中的DNA损伤潜在共性标志物-AP-base加合物为切入点,基于已构建的LC-MS/MS(MRM)方法,选择了两种贴壁细胞(Hep G2和L02)和一种悬浮细胞(AHH1),对以上细胞传代后不同时间点的AP-base含量及其各异构体之间的占比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P-base本底含量随细胞传代后不同培养时间呈现时间依赖变化,三种细胞的AP-base时效曲线下面积(AUC)值无显著差异。通过分别对细胞传代时采用的不同胰酶消化时间和不同胰酶含量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上两种因素均不会对细胞传代后AP-base含量的时效变化曲线有显著影响,推断AP-base本底含量随细胞传代后的时效变化曲线可能与细胞复制和细胞周期相关。研究还发现细胞经传代后不同时间点AP-d A和AP-d G的同分异构体的占比与溶液中相比存在显著不同,通过分别考察了不同p H基质的溶液和不同酶解时间对AP-base的同分异构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两种因素亦均不会对细胞传代后AP-base同分异构体占比有显著影响,因而推断AP-base各同分异构体占比变化可能与细胞内的生物转化相关。第五章考察了毒物暴露细胞对中AP-base含量的影响。基于目前开展的烷基化化合物暴露实验,选择经典烷化剂芥子气(SM)诱导细胞,量效关系揭示SM诱导细胞内AP-base加合物水平增加;时效关系揭示细胞经SM化合物高剂量持续暴露1 h时,加合物含量降低,且呈现明显剂量依赖关系;暴露时间延长至24 h时,加合物含量呈现增加趋势;SM暴露的损伤修复实验提示AP-base加合物可用于指示、评价DNA损伤与修复过程。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β桶状蛋白组装机器(Theβ-barrel assembly machine,Bam)是革兰阴性细菌外膜蛋白整合机器,与细菌存活和致病性等密切相关。BamA作为Bam复合体的核心,在Bam复合体发挥功能过程中至关重要。破坏BamA功能活性可阻止外膜蛋白的正常组装,进而导致细菌死亡。目前,对Bam复合体如何介导外膜蛋白折叠和插入外膜过程涉及的机制仍不清楚,对于外膜蛋白整合机制尚未得到统一的
学位
刺蛾科(Limacodidae)昆虫是我国农林业常见害虫之一,其幼虫体表长有刺激性的有毒刺毛,接触到人的皮肤后会造成瘙痒、刺痛、丘疹、红肿、皮炎等症状。目前,对刺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成虫及物种分类方面,对其毒液化学成分的研究很少。本文以我国常见的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幼虫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表刺毛进行了观察和分类,对体刺毒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毒液中的多肽毒素进行分离纯
学位
<正>夏天是人体新陈代谢最快、气血运行最旺盛的季节,所以有“六月债,还得快”的说法。要想健健康康地过好夏天,“五项原则”必须要记牢。原则一:护心。一年四季,夏天是心最累的季节。夏天阳气最旺盛,而“心”正好是主阳气的脏器。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所以夏天心脏活动最活跃,也最累。一旦阳气过剩,心火过旺,不仅容易烦躁发火,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夏天养心最关键的是要护
期刊
生物气溶胶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0微米的微生物或生物物质衍生物的气溶胶。生物气溶胶在环境、卫生、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生物恐怖主义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气溶胶也是散布和传播生物战剂的最佳手段,不负责任的恐怖分子、个人、团体或国家可以使用生物气溶胶作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因具有响应快速、灵敏度高的优势而被逐渐应用于生物气溶胶的检测研究中。磁分离富集技术也具有节省时间、反应温和、操作简
学位
目的和内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患者长期处于慢性持续缺氧(Chronic constant hypoxia,CCH)状态,其主要并发症包括生长迟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对机体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关于人体在长期处于低氧的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的改变,缺乏相
学位
背景:CD8+T细胞在淋巴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机体及时清除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的关键免疫细胞之一,目前过继性输注活化的CD8+T细胞已在临床上用于一些疾病治疗。但是,过继性输注CD8+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活化状态、迁移和杀伤能力。血小板与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调节密切相关,活化血小板自身能够释放抗菌蛋白,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同时,活化血小板还能与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
学位
<正>中医认为,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中医所讲的“心”,指的是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及心理精神因素。《黄帝内经》中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即心系统是人身体中的“君主之官”,地位非常重要。
期刊
缺血性卒中是人类致死与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通常发生在向大脑供血的血管被堵塞时,局部缺血引发缺血级联反应,诱导一系列分子事件,包括能量衰竭、离子失衡、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细胞死亡(凋亡或坏死)和神经炎症等。这种级联反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目前针对缺血性脑损伤已经开发了多种治疗策略,主要是溶栓治疗与神经保护剂干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
学位
脐疝是人及哺乳动物中常见的腹壁疝之一,发病率居所有类型疝气中第二位,对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畜牧动物的经济价值造成较大影响。脐疝为多基因隐性遗传疾病,该特点导致了理想实验对象或动物模型的缺乏,因此目前人类临床对脐疝的研究集中在治疗手段方面,而致病机制及易感基因相关研究进展缓慢。出于育种需求,研究者以猪、牛等为实验对象,陆续发现一些脐疝易感基因,但由于种群不一、遗传不稳定等因素存在,各研究间缺少重复性。本
学位
我国是全世界心脏骤停死亡人数第一的国家,室颤是引发心脏骤停最主要的原因。早期电击除颤是针对室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电除颤是指除颤器产生足够大的除颤能量通过心脏,使得心肌细胞恢复自发循环的过程。患者的经胸阻抗是影响除颤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经胸阻抗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达心脏的除颤能量大小。阻抗补偿技术是指除颤器根据患者经胸阻抗大小对除颤参数进行调整的技术,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