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观察补肾活血汤对慢性心衰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验证原方的临床价值;初步探讨补肾活血汤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为原方治疗慢性心衰提供客观的临床诊疗依据。2.基于代谢组学的方法,探求补肾活血汤治疗慢性心衰肾虚血瘀证的作用机制。
方法:1.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70例慢性心衰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中药+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2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ee氏心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6分钟步行运动试验(6MW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2.试验组(中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同临床观察,另选取健康对照组(健康组)35例,将健康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对应A、B、C组,采集治疗后的血液样本,通过基于NMR(核磁共振波谱法)的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并结合多变量数据统计方法,分别对A-B、A-C、B-C三个组进行多变量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Lee氏心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6MWT距离显著增加(P<0.01),且试验组慢性心衰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NT-proBNP、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且试验组的下降幅度更显著(P<0.01)。2.研究发现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多条代谢通路发生了改变。其中,健康组与中药组比较:苯丙氨酸、酪氨酸、葡萄糖、肌氨酸、柠檬酸、谷氨酰胺、丙氨酸上调,组氨酸、L9、L7、L6、L5、L3、缬氨酸、L2、L1下调;健康组与西药组比较:苯丙氨酸、酪氨酸、肌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上调,组氨酸、L9、L7、L5、L3、乙酸、3-HB、L2下调;西药组与中药组比较:L3、L1、3-HB上调,苯丙氨酸、酪氨酸、葡萄糖、柠檬酸、谷氨酰胺、谷氨酸下调。
结论:1.补肾活血汤能显著缓解慢性心力衰竭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生存质量,且试验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2.补肾活血汤可以调节慢性心衰肾虚血瘀证患者体内的代谢途径,减轻临床症状;补肾活血汤影响在代谢组学层面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类代谢密切相关,为研究慢性心衰提供有力的生物学支持。
方法:1.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70例慢性心衰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中药+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2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ee氏心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6分钟步行运动试验(6MW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2.试验组(中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同临床观察,另选取健康对照组(健康组)35例,将健康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对应A、B、C组,采集治疗后的血液样本,通过基于NMR(核磁共振波谱法)的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并结合多变量数据统计方法,分别对A-B、A-C、B-C三个组进行多变量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Lee氏心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6MWT距离显著增加(P<0.01),且试验组慢性心衰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NT-proBNP、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且试验组的下降幅度更显著(P<0.01)。2.研究发现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多条代谢通路发生了改变。其中,健康组与中药组比较:苯丙氨酸、酪氨酸、葡萄糖、肌氨酸、柠檬酸、谷氨酰胺、丙氨酸上调,组氨酸、L9、L7、L6、L5、L3、缬氨酸、L2、L1下调;健康组与西药组比较:苯丙氨酸、酪氨酸、肌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上调,组氨酸、L9、L7、L5、L3、乙酸、3-HB、L2下调;西药组与中药组比较:L3、L1、3-HB上调,苯丙氨酸、酪氨酸、葡萄糖、柠檬酸、谷氨酰胺、谷氨酸下调。
结论:1.补肾活血汤能显著缓解慢性心力衰竭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生存质量,且试验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2.补肾活血汤可以调节慢性心衰肾虚血瘀证患者体内的代谢途径,减轻临床症状;补肾活血汤影响在代谢组学层面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类代谢密切相关,为研究慢性心衰提供有力的生物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