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与世俗性的张力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tt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于中晚明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家——李贽,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前人对李贽思想无论是某一学科方面或是综合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以往关于李贽美学思想的研究大都是对其文本的具体阐释,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从《童心说》推演李贽审美观念的内涵。本文拟从宏观上对李贽的审美观念进行整体的认识,认为诗性与情欲的世俗性之间构成的张力是深入理解李贽美学思想的关键。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极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审美观念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内在矛盾,之所以形成张力是晚明时期中国审美意识变迁的集中反映。其具体的内容就是中国“体道”的儒道释诗性传统向市民大众肯定情欲的世俗性的转变。处于这个转变过程中的李贽,以其特有的思想气质,开拓了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审美观念。因此,本文拟以张力作为基点,对李贽的审美观念进行分析,从整体上进一步加深对其美学思想的理解,挖掘李贽审美观念中指向现代性的特点。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李贽审美观念内在张力形成的背景。李贽所处的历史时代――明中后期商业快速发展,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心学流行,其中王学左派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这些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变化构成李贽审美观念张力形成的思想外部条件,而李贽一生在入世为官与潜心求道中的徘徊,更使这种张力的形成具有了必然性。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诗性与情欲的世俗性之间形成张力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审美的诗性表现在对超越生死束缚的“道”的追求上。受传统的儒道释思想的影响,李贽“求道”的观念包涵传统中国文化超越性的诗性意蕴。另一方面,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新思潮的出现促成他不能不肯定世俗性的情欲,这种情欲的张扬便把得道归为人的情欲得到满足的产物,即“百姓日用即道”、“吃饭穿衣即人伦物理”。通过对其诗性与世俗性的具体分析,笔者认为“童心”说是李贽审美观念中诗性和世俗性的张力的集中表现,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对自然纯真的崇尚。第三部分,尝试对李贽审美观念的重新评价。与李贽有着密切联系的汤显祖和公安三袁,在文艺审美和创作上都受李贽美学思想中世俗化倾向的影响。他们发挥并进一步强化了以世俗化的情欲为对象的审美观念,并且通过创作世俗化的文艺作品使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最后分析李贽审美观念指向现代的特点,即注目于平民的大众化、肯定情欲的世俗化和个性自由张扬的现代性审美特征。李贽审美观念的张力性,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经济生活相互交织产生的。是中晚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旧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的产物,这种传统与现实的相互博弈是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李贽的审美观念是指向现代的。
其他文献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曾在传承文明、接续道统和教化社会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推广,现代人对传统智慧的追求和社会对公民
作家心态是作家在某一时期,或创作某一作品时的心理状态。本文试图考察在大跃进时期中国作家的心理状态。1958年到1960年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狂潮——大跃进运
“狷”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定的文化概念,其内涵却从未得到清晰界定。由于“狷”的文艺美学特征主要借鉴于其在人格美学范畴内的定义,因此本文主要基于人格美学领域对“狷”进
齐梁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近二十年以来,虽然关于齐梁诗歌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关于齐梁诗歌中的世俗化倾向问题仍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关于这方面
在新资本协议的高级内部评级法框架下,最低资本要求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然而,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存在隐瞒其真实风险
以浙江省仙居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交通道路图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资料,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等资料,对仙居县722个行政村的农村居民点综
研究背景:近年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心室重构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引起的心肌细胞结构、功能及表型的改变,然而
本文介绍了葡萄中芳香物质的组成、分布、成熟过程中芳香物质的变化以及加工工艺对葡萄芳香物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本文从魏源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其出游的现实原因,详述其一生游历经过。魏源出生于有着尊师重儒家风的地主家庭,自小饱读儒家经典,而湖湘文化中求实尚践风
当文学界对80后小说津津乐道的时候,80后诗歌却在默默前行。虽然有人用“轰动效应”和“吸引眼球”来评价80后诗歌的出场方式,甚至因此而质疑80后诗歌的价值,但是80后诗歌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