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一环,然而,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从结果导向和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存在的问题,缺乏过程视角和主体视角。所以,本研究从实习主体的角度入手,探索社会工作本科生在全部实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丰富现有研究的视角。同时,本文尝试从实习主体的切实感受与体验出发,展现社会工作本科生在实习前的情绪体验,在完成实习任务中与环境的互动和对问题的反思,将狄尔泰、梅洛·庞蒂和杜威对体验定义的不同侧重点进行融合与对话,验证与回应体验具有的非静止性、过程性、互动性、被动性和反思性的特点,以此总结出社会工作本科生毕业实习体验的三种模式及其对专业认同以及就业意愿的影响,为改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提供真实的素材和建议。本研究以H高校的社会工作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尊重个体差异,直接面对社会工作本科生在全部实习过程的感受与体验,通过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分析法,得出社会工作本科生毕业实习体验的三种模式:(1)实习前毫无期待,实习中消极应对实习,只求顺利通过实习的“划水”式体验。本文以青年亚文化理论分析了学生策略性应对实习的根本原因是对实习制度的匿名性反抗。从此点出发是发现实习制度问题,完善实习制度的关键。另外,在毕业实习前就已经决定将来不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和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现实的社会工作发展现状与理想中的社会工作发展情况有落差也是影响该模式形成的因素。(2)实习前充满期待,实习中尝试解决实习难题,最终收获成就感的满足式体验。该模式形成的原因有此类同学对社会工作现阶段可以发挥的作用有客观的认识,并且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是偏技术性的个体困扰,他们可以通过督导或者指导老师的帮助来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3)实习前充满期待,实习中无法顺利解决实习难题,希望尽快结束实习的解脱式体验。该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此类同学多是面临难以解决的环境性困境,该环境性困境主要包括他们所处的实习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专业、机构人员人际关系复杂和指派过多的行政性事物给实习生。不同的实习体验模式对学生的就业意愿和专业认同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实习体验对专业认同的影响是直接的,但是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学生的就业意愿还会受到个人性格以及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实习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实习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为改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出了预防学生实习前不良的情绪体验、加强机构筛选力度、界定实习机构安排行政事务的量与性质、理性看待学生消极应对实习的策略性行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