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精英推动乡村文化复兴的路径分析 ——以辽宁省J村为例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iw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个人与群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继承者。社会文化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相互冲撞,致使传统文化在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原有的民俗符号及相应的文化活动开始减少,逐渐地呈“断代式”发展。当前,基于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地方民俗精英的出现在“文化复兴浪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断地带动广大群众,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风气,感染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心,调动群众参加社会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民族自豪感。文章以辽宁省J村村民NY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J村内普通村民到地方民俗精英身份确立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个体推动乡村文化复兴的具体实践活动。从整体结构来看,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第一章,介绍J村村落的概况,从人文地理环境,村落历史变迁以及村内满姓人家的家族叙事三方面展开,对村落从古至今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沿革进行归纳整理,为地方民俗精英推动乡村文化复兴提供背景性介绍,并对当下村落的发展现状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章,即介绍J村民俗精英的身份确立,剖析一名普通村民如何蜕变为致力于乡村文化复兴的地方民俗精英。一方面,需要精英个体依靠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活动与独特的人格魅力“自下而上”的从群众中走出去,唤醒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并得到基层百姓的认同。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支持为地方民俗精英获得合法性权威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是本文讨论的主体,包括文章的第三章、第四章与第五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复兴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传统村落中的地方民俗精英与群众推动乡村文化复兴具体的实践路径。这一部分主要从民俗空间的建构、民俗文化符号的继承与节日仪式活动的延续与重建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四部分为文章的第六章,讲述地方民俗精英如何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与条件,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借力网络时代传播媒介助推乡村文化复兴。传播媒体的介入使传统乡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内到外”“从狭至广”的过程。人们通过利用多元化的媒介,向外界进行文化展示,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宣传,为乡村文化的复兴带来崭新的局面。文章的结论在于虽然J村的民俗精英,从是否进入村庄政治权力体系角度而言,仍归属于体制外精英,不具备一定的政治身份,以致在开展的相关活动时对于当地村民的影响度有限,甚至出现村落内部矛盾等问题,但是长远来看,地方民俗精英群体作为沟通上层国家与基层百姓间的连接点,为“国家”与“百姓”间的文化对话搭建起桥梁,提供了乡村文化复兴内生动力,可以为其他类似村落的文化发展提供借鉴性意义。
其他文献
职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员工们极为注重自身的职业成长及职业发展,迫切渴望施展专业才华与能力,并希望在自身不懈的努力下,持续增强职业能力,实现岗位晋升,达成预设的职业规划目标,取得职业成功。然而,当员工在职场中遭遇阻碍性压力时,必将受到其负面影响,在此刺激下产生消极情绪,引发工作倦怠等消极行为,久而久之难以实现自身的职业成长。认知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则决定了个体的压力反应以及准备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工作压力
学位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是沟通数与形的桥梁,不仅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更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拉萨市初中的数学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拉萨市一中、二中、六中进行数学史融入教学研究,其中在拉萨市一中进行对照实验的行动研究显现出数学史对于学生认知、情感的作用,对于数学史融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方案经过拉萨市六中、二中、一中教学实践不断修正直至形成一份完善的
学位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国家的积极号召下,课程思政研究近几年进行得“轰轰烈烈”,实际实施效果却不明显。此外,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集中在国内各大高校,而放眼中学,案例寥寥无几。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实施课程思政更容易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由此,本文的工
学位
<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和商业模式发生着深刻变化,银行业也进入了深度变革转型时代。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云平台作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石被赋予全新使命,在银行业生态格局的重塑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各行纷纷抢滩布局金融云,推进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业的创新应用,打造全新生态体系。工商银行提前谋划、科学布局,采用"开源结合自研"的技术演进路线,充分结合工行应用规模特性以
期刊
2020年后,中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中国的扶贫工作将由解决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农村居民在摆脱绝对贫困后,极易返贫;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相对贫困问题逐渐凸显;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流动,流动人口成为城市新贫困群体。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以及流动人口三类群体的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安排,无论是在消除绝对贫困、助力脱贫攻坚,还是在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
学位
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注重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企业员工在追求职业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主观工作幸福感是未来组织管理的趋势。因此,探索企业员工在追求职业成长的同时,如何获得主观工作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职业成长对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引入内在动机作为中介变量,工作自主性作为调节变量,探索职业成长、内在动机与工作自主性对主观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机理。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
学位
自2005年开始,中国启动了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但是实践中的规范调整状况差强人意,这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待遇公平性发出了挑战。退休人员的老年生活得不到物质保障,容易陷入老年贫困。具体存在如下问题:养老金调整制度不规范、缺乏科学性;不同省份调整的方法不同,缺乏统一性;养老金支付财政压力大,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平衡。面对这样的情况,为维护我国养老金调整制度公平性,提升对
学位
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学术人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通过将知识从所在学术机构向社会转移的方法来实现学术创业,对加速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行为的产生受到该行为意愿的直接影响,学术创业行为也不例外。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尽管大多数学术人员都具有学术创业的意愿,但很多人并未将学术创业意愿真正转化为学术创业
学位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以维护国家和政党的稳固。政治认同是个体在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对个体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政治意识,其中就包括对于国家的认同,而爱国主义正是在这一认同情感中逐渐深化与升华。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厘清这一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相关要素,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对策,从而增强当代大学生
学位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中国人,都十分重视血缘伦理,拥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即使到现代社会,传统宗族已然消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内部的互动。在历史过程发展中,宗族文化具有区域性。在华北地区虽没有形成像华南地区那样的大规模宗族,但是浓厚的宗族观念仍在人们心中保持着,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体现。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宗族观念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以我的家乡河北省馆陶县的一个普通乡村——武张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