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良好的歌唱习惯——从音乐美育的角度分析

来源 :中国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fsfsdfsdf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良好歌唱习惯是指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及耳濡目染的熏陶所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指出良好歌唱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特别需要从小培养。通过正确的音乐美育教育,注重提升一个人的音乐审美意识,在不断增进对歌唱学习的兴趣过程中,有助于形成一种良好歌唱习惯,并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专业性歌唱人才。结合个人的成长历程,从音乐美育教育的角度论述良好歌唱习惯的培养,本文主要分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谈形成良好歌唱习惯的主要因素,指出良好歌唱习惯的培养是在正确指导下,逐渐形成的一定歌唱观念、歌唱思维、歌唱状态。良好歌唱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好的导师指导、健康的体魄加上有趣的灵魂、较好的嗓音条件、对艺术的融会贯通、符合自身生理规律的歌唱技艺以及音乐美育等诸多方面;二是具体分析音乐美育与良好歌唱习惯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和例证指出音乐美育有助于良好歌唱习惯的培养;三是分析现状,指出目前在培养歌唱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包括:长期以来,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音乐美育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音乐美育与良好歌唱习惯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意识到通过音乐美育,可以引导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歌唱家,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良好歌唱习惯的培养;四是具体分析怎样从音乐美育的角度培养良好歌唱习惯。该部分指出,需要正确的聆听音乐方法,并结合我个人学习历程从音乐美育角度谈培养良好歌唱习惯的方法。论文采取历史分析、比较分析、例证分析等方法阐述问题,通过层层逻辑阐述,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得出结论:音乐美育与良好歌唱习惯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说,良好歌唱习惯需要正确音乐审美引导,它与个人家庭环境、生活阅历、学习方法、文化背景、声乐导师等息息相关。论文不仅指出和论证了音乐美育与培养良好歌唱习惯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对怎样从音乐美育的角度培养良好歌唱习惯予以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意见与建议,以期把成果运用于指导实践工作,贡献一份个人的微薄力量。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唱也在与时俱进,优秀的音乐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同于过去单一的表现形式,融合借鉴多种音乐元素已成为创作与演唱的主流方向。中国声乐与地方曲艺皆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中国声乐历史悠久,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融合、创新,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带有深深的中华文明烙印的声乐体系。而河南坠子作为河南本土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曲艺,从清晚期的街头巷尾走来,演唱风格受到河南方言
学位
阮咸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品类弹拨乐器之一,其圆润温和的音色有着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在现代民乐器乐的合奏、重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民族音乐的飞速发展,阮在历史上历经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增强了它的艺术魅力,众多音乐家也开始为阮不断创编乐曲,探索阮在音乐上的可能性。建国以来,阮族乐器的发展不断更新,这为阮这件乐器重组新的演奏形式提供了契机。笔者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结合阮所具有的特性,为阮创作了室内乐四重奏《
学位
《随想曲》是美籍华人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孙以强于2020年3月创作完成的—首钢琴独奏作品。这首作品是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创作素材,随着素材本身的曲调和音乐内容进行联想与发展创作而成。笔者在研究这首作品的过程中发现此曲构思精巧意境深远,并具有多样的演奏技巧与丰富的演奏效果。在本论文研究过程中笔者联系到作曲家本人并进行了专访,对此作品的创作与演奏等方面收集了作曲家的想法和思路,结合自身对作品
学位
数年来,在导师林玲教授与谈龙建教授的带领下,已经完成了数十篇有关弦索备考筝曲的专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弦索筝曲中的曲目与浙江筝曲存在大量同名乐曲,那么两者是否存在源流关系的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深思。赵一、刘欣、张阿妮、王铮几位前辈在侧重对弦索筝曲《海青》《将军令》《普庵咒》《月儿高》本体曲目进行研究(调高、曲式结构、技法、音乐风格)时,在此基础上也涉及到浙江筝曲同名乐谱,提到了浙江筝曲来源于琵琶
学位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稠密的国度。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各民族的大团结产生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中国艺术歌曲就是这些光辉的精神财富之一。本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做了简要梳理,并介绍了对艺术歌曲“舒展”和“柔韧”两个核心理念的理解。从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范畴阐述了“舒展”与“柔韧”于音乐语言、音乐表现、音乐特点三个不同方面在歌曲演唱技巧研究角度的理论层次分析,
学位
土家族人的文化历史背景深厚且源远流长这当然离不开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家族人民生长在大自然中。在青山绿水、一片祥和的环境中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深厚,土家人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民歌。民歌与文学是分不开的,一首好的作品是由优美的旋律与充满文学素养的歌词而组成的。土家族民歌的歌词都是质朴实在、情真意切的,演唱风格按照每一类歌曲的不同其演唱风格也略有不同,旋律也极具地方特色,表演
学位
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和发展中,民族音乐元素占有重要地位。不同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色彩和魅力,展现着各自民族多彩的音乐文化。著名作曲家夏良的《版纳风情》是一套描写傣族风光、具浓厚傣族风味的优秀钢琴组曲,由《林》《水之舞》《情》《彩蝶戏花》《铓与锣》五首作品组成。此作品的创作取材于傣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将中国民族音乐特色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通过对这套组曲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的分析,
学位
《弦索备考》是由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所编(1814年手抄本)的、用“工尺谱”记写的、以弦乐器为主的器乐曲谱集,亦称《弦索十三套》,除了古琴谱以外是迄今为止中国音乐史上能找到的、最早有文字和完整乐谱记载的弦索乐器谱。《松青夜游》是其中的乐曲之一。福建南音由“指”“谱”“曲”三个部分组成,它有唱有奏,三者各自独立又融为一体。其中《八面金钱经》属于福建南音中“谱”的部分。是南音十三套大谱其中之一。《弦索备
学位
在每一位二胡演奏者的演奏过程中,一首作品的呈现都基于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个人理解,并通过理解以二胡为媒介转化为演奏表达,这种表达就是二度创作。受到表演者自身性格,环境和对艺术理解的影响,是演奏者对作品一度创作的谱例进行加工升华,通过主客观结合,将乐谱符号转换为实际音响的一种艺术创造。无论是传统作品还是民间音乐作品,现代作品还是新创作作品,想要达到演奏的“尽善尽美”,都离不开具有传承性的学习、继承以及
学位
沅陵民歌丰富多彩,曲调悠扬、歌词质朴,富有生活气息。本文以沅陵县的民歌《采花调》为研究对象,从五个章节对这首歌的源流、音乐特征、方言特色、演唱技巧、不同版本的演唱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第一章是沅陵县民歌《采花调》的溯源与流传,该章指出沅陵民歌《采花调》的曲调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俗曲《糊涂调》,并对《糊涂调》如何传入沅陵并衍变成为《采花调》做了探究说明。第二章是沅陵民歌《采花调》的音乐特征,分别从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