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的疏肝健脾疗法调控肝肠功能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金匱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生物学依据;探讨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先疏肝再疏肝健脾、先健脾再疏肝健脾不同治疗方法对肝损伤大鼠肝肠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1.探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生物学依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双环醇组、四逆散组(疏肝)、六君子汤组(健脾)、柴甲组(疏肝健脾)、柴乙组(先疏肝,再疏肝健脾)、柴丙组(先健脾,再疏肝健脾),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束缚叠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14)橄榄油溶液方法建立肝郁叠加肝损伤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双环醇组、四逆散组、六君子汤组、柴甲组大鼠分别给予双环醇、四逆散、六君子汤、柴芍六君子汤灌胃42天;柴乙组先用四逆散灌胃21天后用柴芍六君子汤灌胃21天;柴丙组先用六君子汤灌胃21天后用柴芍六君子汤灌胃21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去离子水灌胃。Ha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肝脏及结肠组织结构;利用电镜进一步观测肝脏、结肠微观结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RT-PCR法检测大鼠肝脏及结肠中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mRNA相对表达量;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肝脏、结肠TGR5阳性表达率。2.探讨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先疏肝再疏肝健脾、先健脾再疏肝健脾不同治疗方法对肝损伤大鼠肝肠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采用上述方法制备模型及给药后,利用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闭锁小带-1(Zo-1)、封闭蛋白(Occludin)、密蛋白-1(Claudin-1)mRNA相对表达量;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结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率;AB-PAS染色观察大鼠结肠杯状细胞数量。结果1.模型组大鼠实验指标检测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肝小叶结构不清,肝脂肪变性并伴炎性细胞浸润;结肠固有层和腺管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观察结果示: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基质颗粒减少,脊缩短,粗面内质网呈明显脱颗粒现象,糖原减少,脂肪空泡增多;结肠微绒毛排列紊乱,有脱落现象。血清肝生化指标显示:大鼠血清ALP、ALT、AST、TBIL、DBIL水平明显升高,表明大鼠肝功能受损。大鼠TGR5肝脏表达降低、结肠表达升高且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及PCNA、杯状细胞数量表达显著下降。2.血清肝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双环醇、六君子汤、柴甲、柴乙、柴丙组 ALP、ALT、AST、TBIL、DBIL 水平降低,四逆散组 ALP、ALT、AST、TBIL水平降低;与柴丙组比较,双环醇、四逆散、六君子汤组ALP水平升高,柴甲组AST水平升高。3.TGR5mRNA相对表达量(RT-PCR法)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双环醇组结肠TGR5水平降低;六君子汤、柴甲、柴乙、柴丙组肝脏TGR5水平升高,结肠TGR5水平降低。与柴丙组比较,双环醇、四逆散组肝脏TGR5水平降低,结肠TGR5水平升高。4.TGR5阳性表达(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提高肝脏TGR5水平,降低结肠TGR5 水平;与柴丙组比较,四逆散、柴甲组肝脏TGR5 水平降低,柴乙组TGR5水平升高。5.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双环醇组Zo-1、Claudin-1水平升高;四逆散组Claudin-1水平升高;六君子汤、柴甲、柴乙、柴丙组结肠Zo-1、Claudin-1 水平升高。与柴丙组比较,双环醇、四逆散、六君子汤组Zo-1水平降低。6.PCNA阳性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双环醇、四逆散、柴甲、柴丙组PCNA水平升高;与柴丙组比较,六君子汤、柴乙组PCNA水平降低。7.杯状细胞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提高结肠杯状细胞数量;与柴丙组比较,双环醇、四逆散、六君子汤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1.对于肝郁叠加肝损伤大鼠,TGR5和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PCNA、杯状细胞数量等指标水平的改变,揭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生物学依据。2.健脾、疏肝健脾、先疏肝再疏肝健脾、先健脾再疏肝健脾不同治疗方法,在减轻肝损伤同时,能促进肠道黏膜屏障修复;先健脾再疏肝健脾方法优于其余各给药方法。3.本课题研究结果证明,“当先实脾”治疗方法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背景:温病学中认为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温病学家对本病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一些难解之处。而明代以前的风温更是缺乏研究,因此本文旨在梳理研究明代以前风温相关理论,并探讨其对温病学的启示作用。目的: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明代以前方书、医著对风温的记录和描述,探究其理论渊源。透过名词、术语的外壳,从内涵上研究、分
学位
以新鲜牛蒡为原料研制牛蒡泡菜,对比研究自然干法发酵、自然湿法发酵、纯种干法发酵、纯种湿法发酵对发酵过程中牛蒡泡菜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并对其产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纯种湿法发酵与其它发酵方式相比,牛蒡泡菜的发酵速度较快,优势明显,亚硝酸盐含量在第10天时降到稳定值(0.53 mg/100 g),其它3种发酵方式在第12天时达到稳定值,并且亚硝酸盐含量高于纯种湿法发酵;与其它方式相比
期刊
小儿肺炎为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病,为婴幼儿致死的常见原因,是中国重点防控的儿童常见病。中药治疗肺炎具有抗炎退热、促进细胞损伤修复、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等作用,在缩短疾病疗程、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显著优势。目前,中医治疗小儿肺炎肺热证阶段以宣肺化痰为主,治则上注重清热解毒,病位上主要在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顺传阳明,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特点,提出在小儿肺炎肺热证阶段应肺与胃肠同治。由于小儿胃肠
学位
背景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导致早亡的一项要因。高血压控制不良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医疗保健系统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001年,高血压造成全球约760万人死亡(占死亡总人数的13-15%)和9200万人残疾。到2025年,18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数量预计将增至15.6亿。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望治疗高血压并缓解高血压并发症。多项研究表明,针灸作为一种补充疗法,可以减少患者降压
学位
心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对全身的机能活动发挥主宰与协调作用,象征其在五脏系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心应夏”理论在“五脏应时”理论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依据“五脏应时”理论,“心应夏”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夏季时令之间存在特异的同步性共振变化规律。但心是如何在季节变化中应时的做出反应,从而维持其自身稳定的状态,其内部存在怎样的生物学基础及作用途径,与冬季相比夏季心血管功能有何变化,这些都是“心应夏”
学位
目的:收集甲状腺结节患者和非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脉搏波,利用信号分析对比两者在信号参数上的差异,探索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脉象信号参数特征。方法:使用五探头脉诊仪从医院人群中收集甲状腺结节患者和未患甲状腺结节者的寸上、寸部、关部、尺部、尺下脉搏波原始信号、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史等)及甲状腺的超声诊断结果,运用信号分析的手段提取患者的脉搏波在Mel频谱上的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项参数进行统计
学位
研究背景肺纤维化(PF)是以肺实质破坏、细胞外基质沉积、成纤维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表型改变为特征的一系列异质性肺间质疾病的终末期病理改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麦门冬汤可通过多种机制干预PF进程,有效缓解PF进展。半夏作为麦门冬汤中的臣药在全方中具有重要地位,且有多项研究证实了半夏的抗PF作用。半夏因产地、炮制工艺不同,药用成分种类及含量亦不同,进而具有不同功效和临床适应症。目前,关于产地、炮制方法等
学位
研究背景缺血性中风(ischemicstroke,IS)是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以神志不清、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或不语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作为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IS的治疗方法多通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来消除闭塞和恢复血流,但是受到治疗窗口期狭窄的限制,还存在潜在的神经毒性、溶栓灌注率差等并发症,因此不足5%的IS患者能受益于溶栓治疗。此外,血管内取栓可以作为静
学位
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IS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自噬等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其中炎症反应贯穿于I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医认为,中风患者病位在脑,病机关键是脉络阻塞、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HD)由黄芪、赤芍、川芎
学位
研究目的和意义:睾丸炎症是导致男性生殖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热应激是影响男性生殖能力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热应激导致的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与其诱发的非感染性睾丸炎症有关。五子衍宗丸是补肾的经典名方,具有改善男性生殖功能的疗效,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少弱精子症、精液液化不良等男性生殖疾病。因此,研究热应激诱发睾丸炎症的机制及五子衍宗丸的调控作用,有利于男性不育的预防和治疗。课题组前期研究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