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磚木造歷史建築修復與補強之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地区的历史建筑物中,砖木造结构所占比例相当高目前常见的砖木造历史建筑物包括有政府办公建筑、各地市役所、经济金融建筑、学校教学或集会建筑、宗教建筑、交通运输建筑…等。这些砖造历史建筑无论从美学或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属于相当珍贵的文化资产,不只反映着过去的生活文化,也是传统建筑工艺技术之忠实纪录,因此必须妥善加以维护与保存。   这些砖木造历史建筑物都是属于迭砌式构造,为承重墙结构系统,主要结构为承重砖墙,其墙基及墙身等结构构材系以砂浆或白灰等粘结材料将一块块的砖块迭砌而成,由于墙体内部并无植筋为无筋之承重砖墙,耐震能力不足,何况台湾属于多震及强震地区故历史建筑物问题外所有垂直载重都经由承重砖墙传递至砖砌基础然后再由基础以维护整栋建筑物的耐震安全更是重要,因此如何针对受损砖造历史建筑物,提出妥善修复补强而又不破坏其构造、材料舆历史等方面价值的方法,便成为目前十分迫切与重要的工作。   过往对于砖造历史建筑物的修复与补强的工作,并不十分重视专业人员缺乏砖造历史建筑物修复补强素养、及缺乏砖造历史建筑修复及补强经验与工法,以至于灾损状况发生时,如何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进行修复及补强维护历史古迹。   鉴于台湾地区对历史建筑修复补强方法仍处于发展中之阶段,因此在历史建筑之补强与修复的方法上,往往产生了对历史建物之构造、立面及空间使用上的破坏。因此本研究将针对砖造历史建筑物之补强与修复方法进行探讨,拟先从基本历史建筑物的砖墙材料性质、砖墙承重力学着手,了解不同高宽比的砖墙结构,承载不同垂直载重时所具有的侧向承载能力,然后透过各种补强、修复方法的分析与试验,并藉由相关专家学者与实际案例的回馈探讨,对于现行砖造历史建筑补强与修复方法于施作前、施作中及施作后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寻求改善之方法与技术之改良,以提供国内砖造历史建筑物修复补强之参考,期能达到历史文化资产永绩保存之目标。   以台湾国立台湾博物馆为案例,先行搜集各种资料了解建筑及结构基本型式,进行鉴定工作包括水平及垂直度之测量,地质钻探裂缝之调查,及构材强度之试验分析,获取基本资料,进行耐震初评及进一步探讨评估构造之耐震能力,研拟修复补强之初步可行性方案。   历史建筑物因建造时期之构筑技术与营造方式不同,其耐震能力各有不同,为得历史,必须对其现况先行鉴定与评估其耐震能力,尔后探讨拟定适当之修复补强方案。   台湾地区现行之耐震能力方法系以钢筋混凝土之构造为原则,不适宜直接采用历史建筑物之耐震能力评估。   历史建筑物之耐震能力评估方法建议以初步评估法,详细评估法、耐震指针法与有限元素模型评估法,加以整合研判以评估耐震能力。   历史建筑物之修复补强可利用构材强度或材料强度之提升、结构系统之调整与改善、及减少输入地震力等三种方式来达到耐震补强效果,但由于古迹、历史建筑修复补强之限制远较一般建筑物来得严格,除了须满足相关建筑法规之限制外,尚要符合文化资产保存法之要求,亦即补强之方式应以原材料、原工法为之,必要时可添加新的补强构件,惟补强材料须具可逆性,并尽量减少对古迹、历史建筑之破坏。   古迹、历史建筑的耐震补强有异于一般建筑物之补强,不能单以经济效益或工程效益作为取舍补强方法之依据,而应全盘考虑古迹、历史建筑之重要程度、价值所在、耐震弱点、构造特性、工程费用、及再利用内容等各项因素后,方能做出最佳的判断。   尤其历史建筑物多为砖造、砖墙材料性质常因材料取得来源、制作方式、与施工人员不同而相当大的差异,这种情形不但常发生在同一栋建筑物不同部位墙体或不同时间施作之墙体上,而不同建筑物间砖墙材料性质的差异更是显著;砖墙修复补强方法虽有很多种,每一种补强方式也各有其特色,但在以妥善保存历史建筑物之前提下,则补强方法并非皆能适用于历史建筑物之修复补强上,尚须进一步就修复意向、补强工程经费、补强施作方式、补强成效、以及对原建筑物之破坏程度加以评估,其中补强成效部份系属较客观之评估因素,其评估重点在于补强后墙体刚度之变化情形、韧性之提升程度、以及承载能力与吸收能量的改变情形,在具有相同修复意向、补强工程经费、补强施作方式、补强成效、以及对原建筑物之破坏程度条件时,当然要采用补强后能够提升能量吸收、承载能力、变形能力之修复补强方法。
其他文献
土的工程特性本质上是土性参数综合效应的外在表现。依据土分类的工程特性差异原则,土的工程特性评价某种程度上是对相关土性参数—物理性质指标、力学性质指标及其相互之间
  本文从工程应用出发,以某框架结构为例,对重大工程的设定地震做了研究,对重大工程设定地震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找到对于设定地震影响较大的几个关键因素,并根据现有
随着社会的发展,组合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开发一个实用的组合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针对最常见的组合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研究探讨了组合梁的
本文采用ANSYS软件对在一致升温情况下的冷弯薄壁短柱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理想短柱的极限承载力退化速度高于材料极限强度在高温下的下降速
本文致力于研究焊缝及焊接残余应力对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焊缝焊脚尺寸对节点的加强作用,以及焊接残余应力对节点造成的刚度损失,得到了一些对工程实践有意义的结
混凝土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砂石资源;同时采石场在开采石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大约20%的石屑,占用大量的堆放空间又对环境造成污染。研究采用采石场废弃石屑进行混凝土的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围护结构——垂直预应力锚杆补偿式水泥土挡墙结构。此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泥土重力坝的宽度,并使结构的水平位移大大减少,有利于对
  为了研究扁平钢箱梁横隔板的极限强度和破坏机理,本文对横隔板模型进行加载试验。试验模型截取扁平钢箱梁的一道横隔板节段来研究,模型比例缩尺为1:3。模型试验表明,横隔板腹
本文进行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粘钢加固的静载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本次试验是某在建工程中已粘钢加固的预应力梁,试验是采用现场静载试验,研究了在粘钢加固情况下,预应力梁
  由于桩基础在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建构物沉降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桩基础的应用越来越多。 本文提出了以带承台单桩为计算单元,分析其荷载传递机理、桩侧摩阻力和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