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及其克服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别人的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典型表现,儿童分享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个体本能倾向于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行为,也就是说,个体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之下,隐藏着许多自私自利的内部冲动和行为倾向。研究表明,尽管分享行为发展较早,但是对幼儿来说,自发表现出共享有价值资源的亲社会行为是很困难的,需要对自私自利的内部冲动进行控制。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遇到自控失败的情况,自我控制的效果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尽如人意。据此,Baumeister和同事们提出了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即有限自制力理论,并提出自我损耗的概念。他们将自我控制视为一种内在能力,且这一能力依赖某些有限的内部资源,资源越充沛,个体自我控制的效果越好。当先前任务消耗这种资源时,个体将处于自我损耗(ego-depletion)状态,消耗越多,那么接下来在需要控制参与的任务上就越不可能成功。随后,研究者又进一步提出了自我损耗的过程模型,从动机角度来解释完成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之后,个体动机(motivation)和注意(attention)变化而引发的自控失败。回顾关于自我损耗及其后效的研究,大多以青少年或大学生为被试,鲜有关于损耗后效对儿童甚至幼儿影响的研究。学龄前(3-5岁)个体前额叶皮层神经网络系统和大脑皮质抑制机能逐渐完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直至处于稳定。从理论上讲,由于自我控制资源的有限性,每个个体都有可能处于损耗状态,越小的个体自我调控水平越低,越容易发生损耗,对其影响也会越大。因而实验一将关注儿童自我损耗研究的可行性,选取某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的儿童,探讨抵制诱惑范式能否引发儿童的自我损耗状态,并采用双任务范式来研究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年龄差异。如果自我损耗能影响儿童的分享行为,那么其后效是否可以通过一些外在干预诱导进行克服呢?这将是本研究关注的第二个重要问题。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是否可以通过外在公平诱导而克服,利己和利他诱导又会对其产生什么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1)抵制诱惑范式能有效启动儿童的自我损耗状态,儿童分享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利己倾向,而自我损耗会加剧这种倾向;(2)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出现年龄波动,表现为对中班儿童的利他分享影响较大,其次是小班,对大班儿童的影响并不明显;(3)当儿童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外在的公平诱导并不能有效克服损耗的后效,而利他诱导对后效的克服有一定效果,利己诱导会进一步加深损耗的后效。
其他文献
不作为惯性(inaction inertia)是一种决策回避倾向,指在同一决策领域中,人们如果错过了之前的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好机会,会倾向于放弃当前的次好机会。本研究采用情境假设法(s
在Baumeister等研究者提出关于自我损耗这一概念后,相关的研究已逐步拓展到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认知、情绪、意志以及个体的行为。在自我损耗研究的诸多领域之中,其对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淡化。众多研究表明,孤独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在为有关孤独感及其
发动机在压缩和作功行程中,部分可燃混合气和废气会窜入曲轴箱中,这些气体必须被排出曲轴箱或吸入气缸中燃烧,否则会导致机油变质,发动机各接合面漏油,还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
电网无功功率—电压控制分区是分级电压控制的基础。风电接入造成电网运行状态具有随机波动性,为获得能适应各种风电出力稳定的全网分区,考虑以节点间电气距离期望矩阵作为分区
在句法歧义研究的相关领域,一直并行存在着两种重要理论,一种是再分析模型,另外一种是竞争模型。   再分析模型理论内部也有不同的派系,包括花园路径模型和不受限竞赛模型
期刊
网络技术已经从科学研究领域被广泛的引入到人们的办公室工作、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等日常活动中,它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的使用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在为
成都军区所属77100部队担负全军一体化训练观摩试点任务后,针对部队野外驻训时间长、动用人员和装备多、野外驻训地域道路交通状况复杂、地方车辆运行秩序不规范等特点,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