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残“石梁飞瀑”图式研究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henta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世髡残绘画作品中有数件描绘了一道拱形石梁横跨山崖两岸,石梁背后瀑布倾泻,穿石梁下方而出的“石梁飞瀑”图式。画家对这一图式进行了反复描绘,显示出对它异乎寻常的关注与重视。解读这个图式就能读懂作品,进而触摸到深层的艺术与宗教思想。髡残首先是一名僧人,其次才是画家。他的一生与佛教结缘,所交之人多为佛教僧侣及护法居士,正因此使得他的“石梁飞瀑”图式隐含了深刻的宗教思想。“石梁飞瀑”图式的自然原型即天台山石梁飞瀑景观,那里不但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五百罗汉信仰的根本道场,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和创作。从南宋开始就有“石梁飞瀑”图式作品出现,并非髡残独创。但现存绝大部分图式作品均创作于明代中期以后。使用图像分析法将髡残图式作品与其他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后可知:髡残“石梁飞瀑”图式作品数量密集,与云雾意象紧密联系,且画家未将它放在画面中心部位刻意展示,而是作为一个符号穿插在作品中,试图向外界传达他的佛教思想而绝非自然实景的刻画。髡残“石梁飞瀑”图式的形成有两条理路,第一条是他最为崇敬的禅宗高僧雪峤圆信的影响,二人有超越时空的高度契合,天台山又是雪峤圆信证悟圆满之地,其开悟诗就提到天台山和五百罗汉。第二条是石梁飞瀑所隐喻的“渡桥”大乘佛教思想。髡残的“石梁飞瀑”图式表达了多层次的思想内涵。第一,从绘画本体层面串联了画面,营造了一片隐秘的空间,表达了对远离俗尘,栖隐深山的归隐思想。其次,从宗教佛学层面利用图式中石梁所具“桥”的隐喻表达了佛教的大乘思想并向观者指明了“此岸”到“彼岸”的修行证悟之路。第三,从心理思想层面,髡残通过描绘“石梁飞瀑”图式其实是表达自己对雪峤圆信的认同以及自己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这实际上是个体获得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要。另外,通过描绘石梁飞瀑旁结跏静坐的点景僧人形象,暗示即便通过“顿悟”获得解脱,仍有继续“渐修”的必要,表达了髡残试图融合“顿与渐”、“宗与教”的超越性佛学思想。
其他文献
“废墟”是一个跨越时间的严肃主题,也是艺术家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作为木质结构为基本形态下诞生的文明,中国传统绘画中废墟题材的作品鲜少有直观的物像表达。通常如怀古诗一般,或通过隐晦的场景与人物画卷追忆往昔,或通过笔墨意趣表达文人的自我追求。文章的第一章罗列了二十世纪以前及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废墟艺术不同形态的表现。这奠定了整篇文章探索脉络的基调。第二章则是点明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西方的绘画艺术强势
学位
中国花鸟画中,小写意花鸟不似院体工笔那般富丽,也没有大写意花鸟的随性洒脱,而是中国画中相对“小众”的一个方向。明代花鸟画在当时出现了三种风格,且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人倾向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分别是以浙派为代表的工笔风格、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逸笔风格和以周之冕为主要代表的“勾花点叶”风格。通过对周之冕艺术语言的深入了解,研究其技法的渊源、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地位价值,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百花图》中蕴含的风
学位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从生活方式到审美观念都在多元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工笔画作为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审美趣味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创作需求,从题材选择、构图规律到赋彩方式都急需新的变革以满足新时期的审美发展。从近些年各大美术展展出的工笔人物画来看,当下以许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流行元素早已被艺术家们有意无意地运用到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主题
学位
龚贤作为金陵八家之首,其艺术价值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龚贤的山水画创作在表现形式上,以较为强烈的对比呈现出黑白单色相表达。纵观其大量画作,龚贤这种标志性水墨表达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发展脉络。其形成原因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是艺术创作理念对形式发展形成的影响;二是物象表现与意境传达的笔墨技法需要;三是工具材料的特性与表现效果;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龚贤山水画的章法既袭承了传统的布局方式
学位
通过对文伯仁山水画的技法探析,本文旨在研究文伯仁绘画表现技法的创新与师承情况,以期更全面、更深入地探讨文伯仁山水画在吴门画派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文伯仁山水风格面貌具体技法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其不同形式的山水风格有着很差异,但同时却与不同时期对不同画家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多变的艺术风格背后,是文伯仁强烈的主观选择所致,风格的形成更是与目前文氏家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伯仁山水风格的多样
学位
三个木瓜是五个,二个木瓜已五个,无调式的水墨想象,三个句子以其各自的非同一性结构启示着我的水墨创作。从一开始困顿于“三个木瓜是五个”那种隐隐然仿佛有其形却又无法道说的雾障之中,到末了经本雅明对“星丛”那种即松散又有联系的无调式指认后的走出,过程中,我思考、想象、演绎着一种“三个木瓜是五个”式的水墨表现,并把其中的所得与所失整理在笔记中,论文即是基于平时的创作笔记,对这一总过程作一个更为详实的阐发。
学位
《惟清斋手临各家法帖》是铁保晚年远戍吉林期间所临写的作品,通过其子瑞元汇辑刻成。此帖纯粹以临摹作品刊刻,在刻帖风靡的清中期是独树一帜的,不仅有着其特殊性,更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首先以历史叙述的方式展开对临帖过程、临帖范围、临帖内容以及刊刻目的、刊刻过程、编撰者和刻工等相关信息作一梳理,分析其刻帖形成的历史背景,还原铁保远戍吉林的生活场景与图式;其次,对铁保所选择临帖对象和范围作一比对
学位
张中作为元代墨花墨禽的代表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在墨花墨禽方面的绘画技法。为了补充完善张中花鸟画技法研究的相关内容,笔者将从笔法,造型,染色方法这三个方面,围绕“松”、“疏”、“明润”三个概念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论述张中花鸟画技法,并把张中和《百花图卷》、陈琳王渊的墨花墨禽工笔形态以及明清大写意花鸟画形态作一个对比,从而对张中技法的特点做一个定位,并论述张中绘画给自己绘画实践带来的启发。
学位
埃尔·格列柯被后世誉为西班牙样式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其逝后的几百年内几乎被人们所遗忘,其艺术作品中的创新性在那个时代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纵观格列柯一生的艺术,其绘画风格从早期拜占庭风格到晚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逐步进行转变的。而在晚年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更倾向于个人的主体精神性的表达。而后预示着其后不同艺术流派的出现。我们可以从格列柯的艺术中发现浪漫主义艺术
学位
在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在皇家大力的倡导下在民众中得以迅速发展,留下了数量丰富、制作精美的民间佛教造像。其中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出土丰富了北朝佛教艺术的实例,是东魏北齐时期邺都佛教艺术的缩影。尤其是2012年北吴庄出土规模较大的佛教造像,因规模较大、造像之丰富被列为2012年“六大考古新发现”。这批造像中出土的石质背屏式造像占据了这一地区大部分的造像实例,对于邺城地区背屏式造像的研究能够对北朝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