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杭州市西湖区6~15岁儿童屈光状态分析,了解儿童散光的患病情况,探讨该人群中散光的年龄分布特点和主要类型,与其他屈光不正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对象与方法:将学校定义为“群”,整群随机抽取杭州市西湖区5所全日制小学和2所中学的在校学生。通过学校-老师-家长链取得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由验光师和辅助护士,对学生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用电脑验光仪测量双眼屈光状况,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受检儿童年龄、性别、身高与体重、早产史、出生体重、家长近视情况及家长文化程度资料。正式现场调查前,进行预实验,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视力检查过程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登记在册学生7480人,共6643名儿童完成检查,受检率为88.81%。其中,散光≤-0.50D者4809名,检出率为72.39%;散光≤-0.75D者2175名,检出率为32.74%;散光≤-1.00D者1773名,检出率为17.66%。三种诊断标准下,6至15岁儿童散光检出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岁时增高明显;但均无性别差异。
2.散光度分布(以右眼计)中低度散光占绝大多数,构成比分别为64.96%、25.43%,各年龄组散光度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29.062,P=0.358)。
3.顺规散光是6~15岁儿章散光的主要类型,占82.87%。逆规散光和斜轴散光各占13.26%和3.88%,各年龄组散光轴向分布无统计学意义(x2=14.420,P=0.701)。
4.杭州市儿童以复合近视散光为主(77.83%),单纯近视性散光、单纯远视性散光、复合远视性散光及混合散光的构成比分别为5.74%、1.86%、4.11%、10.47%。
5.随着散光程度的加深,逆规散光由15.75%减少至8.06%,但顺规散光和斜轴散光未出现规律性;复合近视性散光、单纯近视散光及单纯远视散光所占比例越低;混合散光增加明显,约增加16%。
6.2175名散光(≤-0.75D)学生中近视检出率为87.26%,不同散光程度中近视检出率无差异(x2=5.949,P=0.051);但近视程度分布差异有显著性(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LLA=100.013,P<0.01),其中轻度近视检出率逐渐减少,中度及高度近视逐渐增加。远视学生58(2.67%)名,检出率随散光程度的加深而减少(x2=22.469,P<0.001)。屈光参差学生共598(27.49%)人,检出率随散光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x2=59.297,P<0.001)。不同散光程度中屈光参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inear-by-LinearAssociation,LLA=6.933,P<0.01),随着散光程度的升高,轻度及高度屈光参差检出率增加。
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当其他因素被控制后年龄(OR=1.11,95%CI:1.08~1.13)、近视(OR=2.00,95%CI:1.70~2.36)、远视(OR=6.52,95%CI:3.83~11.09)、父母近视史(OR=1.31,95%CI:1.22~1.41)、BMI(OR=1.05,95%CI:1.03~1.07)作为散光的相关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杭州市6~15岁儿童散光总体检出率较高。
2.各年龄组散光度分布以低中度散光为主。
3.6~15岁儿童的散光都以顺规散光为主,逆规其次,斜轴最少。三种散光的构成比在此年龄段没有显著变化。
4.复合近视散光是杭州市儿童散光的主要类型,其次为混合散光。
5.随着散光程度的增高,逆规散光呈减少的趋势,混合性散光逐渐增加。
6.散光和近视、远视及屈光参差都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远视检出率随着散光程度的加深而减少,相反,屈光参差的检出率随散光程度的加重而增加。随着散光程度的加重,轻度近视检出率显著减少,中高度近视大幅度增加。
7.年龄大、近视、远视、父母近视史、BMI高可能是散光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