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硼酸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来源 :上海电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LIBs)以其库仑效率高、自放电特性低、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实现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和电网中的广泛应用,关键是探索合适的电极材料,尤其是具有相对负电位、高容量和高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目前,商用石墨负极由于其较低的理论容量(372 m A h g-1)而逐渐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要求。此外,石墨材料的极低电压平台(~0.05 V vs.Li/Li+)也造成了潜在的安全问题。合金化合物和具有高容量特性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氧化物、磷化物、硫化物和氮化物)作为LIBs的负极材料也得到了深入研究。然而,这些高容量材料在锂化和脱锂过程中会出现体积膨胀现象,致使循环稳定性较差。因此,探索和合成具有高比容量和良好循环性能的合适负极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过渡金属硼酸盐由于其高比容量和丰富的原材料供应等优点而引起了人们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的极大兴趣。由于其丰富的结构和可调的物理性能,硼酸盐作为各种功能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种类众多的过渡金属硼酸盐材料中,依据低成本的要求,首先合成了新型Ni2Fe BO5材料作为LIBs负极材料。通过一系列电化学测试与非原位分析方法对其电化学性能及储能机理进行了探索,同时对Ni2Fe BO5进行了改性研究用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其次,为了提高其在LIBs中的能量密度,迫切需要合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低电势的过渡金属硼酸盐材料。考虑这一方面的需求,我们合成了具有较低放电平台的Mn3(BO3)2。一方面对Mn3(BO3)2材料的储锂行为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对其容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Ni2Fe BO5材料通过固相法被成功合成出来。在电流密度为400m A g-1时,Ni2Fe BO5具有602.7 m A h g-1较高的初次充电比容量,在350次循环后仍保持481.5 m A h g-1的比容量。通过非原位XRD了解到Ni2Fe BO5材料在首次放电过程中发生了不可逆的转变,并转化为无定形相。对Ni2Fe BO5进行了改性处理,合成了Ni2Fe BO5/N-C复合材料以达到改善Ni2Fe BO5循环性能的效果。合成的Ni2Fe BO5/N-C复合材料在400 m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560圈拥有556.5 m A h g-1。即使在2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Ni2Fe BO5/N-C复合材料在循环1000圈后仍然还有277.1 m A h g-1的比容量。Ni2Fe BO5/N-C具有良好的长循环性能。(2)Mn3(BO3)2通过水热加烧结法成功被合成出来,并初次作为LIBs负极进行了评估。通过充放电曲线得到Mn3(BO3)2的放电平台大约在0.9 V(vs Li/Li+)左右,与大多数过渡金属硼酸盐相比,Mn3(BO3)2更适合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Mn3(BO3)2在400次循环后具有538.1 m A h g-1(0.4 A g-1)的高可逆容量。根据非原位XRD测试结果得知,Mn3(BO3)2在第一次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了不可逆的结构演化,并转变为非晶相。结合非原位XPS的分析结果,Mn3(BO3)2在后续充放电过程中是基于氧化锰与锰之间的可逆反应。同时我们也通过对不同循环状态下Mn3(BO3)2电极的SEM图、CV曲线、阻抗和锂离子扩散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电极在循环过程容量变化的因由。容量衰减来自于结构崩塌。而在随后的循环中观察到的容量增加的原因是粉碎导致的粒径减小和PGF的形成。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电网的飞速发展,对于电力设备运行可靠性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威胁设备正常运行的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使用特高频法来实现局部放电的检测,先采用改进奇异值分解和提升小波能量熵阈值法将噪声去除,再将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法与麻雀搜索算法相结合,实现局部放电的定位。通过对局部放电发生原理的分析
学位
目前常用的生物识别技术需要获取完整、清晰的生物特征,例如由于口罩遮挡、眼镜等干扰导致人脸识别性能下降。因此面向少约束场景下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而眼周区域包含了丰富的颜色和纹理特征,与整个人脸区域相比受年龄变换和表情变化影响较小,具有较高的区分性和稳定性,因此眼周作为人脸或虹膜的一种补充模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脸、虹膜、眼周等多模态融合识别可集中多个生物模态的优点,弥补单模态
学位
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且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为汽车安全驾驶提供了完备的支持。相比于机动车,非机动车没有限速法规、对驾驶者的保护措施较少、安全系数较低,更需要一套完善的安全驾驶系统。将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应用到非机动车平台,可以帮助驾驶者提前预知危险,尤其是来自视野盲区的、潜在的危险,这对减少事故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
学位
超材料是一种人工复合电磁结构,通常由具有亚波长尺寸的周期或非周期结构排列而成。因为超材料能够任意调整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并有能力操纵电磁波,所以它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许多不寻常的电磁响应是不能从自然界材料中获得的,但可以通过超材料来实现,包括隐形隐身、负折射、吸波器和超分辨率成像等。虽然超材料的快速发展鼓舞人心,但将超材料实现于实际应用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体积大、重量大和损耗大的缺点极大地限制了
学位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步,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温室效应以及化石能源枯竭造成的能源危机步步紧逼,发展清洁高效的新能源迫在眉睫,这是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以把燃料的化学能不经其他过程直接转换为可供利用的电能,具有转化率高、污染小、连续大功率放电等优点,它引起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重视和研究,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电源和最有前途的能
学位
我国现已进入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规模化退役高峰期,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电池仍具有80%左右的容量,可梯次利用于其他对功率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如家庭储能、备用电源和低速车等。梯次利用作为合理解决大规模退役电池去处的主要途径,可有效缓解我国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压力,减轻新电池制造的原料负担。退役电池的再循环寿命是制约梯次利用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从车用退役电池的再循环老化机理角度出发,主要致力于研
学位
二氟氨基是一类高能量、高密度的含能基团。在化合物中引入二氟氨基基团,不仅可以增加其能量水平,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其密度。因此,含二氟氨基含能化合物在含能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探索和发展二氟氨基化合物合成方法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二氟氨基化合物的合成主要是通过二氟氨基化试剂与相关底物反应制备,所以开发新的二氟氨基化试剂对二氟氨基化合物的合成探索,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在本论文中,首先综述了含能材
学位
二维材料Ti3C2 MXene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亲水性和导电性,在催化、储能、电磁屏蔽以及防腐涂层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Ti3C2MXene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因而对H2O、O2和Cl-等腐蚀介质具有极好的阻隔性能。然而,优异的亲水性和导电性阻碍了Ti3C2 MXene纳米片在金属防腐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本文分别使用HF处理和LiF+HCl处理前驱体Ti3AlC2 MAX前躯体,制备出不同
学位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对能源需求的与日俱增,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首要任务。在繁多的的新能源中,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可以循环利用,进入了我们视线并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电解水析氢反应作为获取氢气的高效快捷途径之一,铂系贵金属催化剂虽被认为是最佳的阴极催化剂,但是却因为储量少、价格昂贵而被限制了广泛的利用。由于Mo S2的吉布斯吸氢自由能与Pt族等贵金属催化剂近似,吸引了
学位
基于光催化CO2还原(CO2RR)选择性调控的构效关系探索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但极具挑战性的研究目标。CO2RR涉及5种吸附活化构型、3种C1路径(甲醛+卡宾+乙二醛)以及3种C2路径(草酸+乙二醛+甲基自由基)。复杂繁多的反应路径及中间体为精确设计产物生成带来了极大挑战。在传统半导体能带理论中,当导带匹配目标产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同时价带匹配水氧化电位时,理论上可以进行具有高目标产物选择性的催化剂设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