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创伤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ebos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女性作家的苏珊·桑塔格在现实社会中对女性的生存状况给予了很大关切,这一关切在其具有半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中得以体现。用创伤理论视角对桑塔格短篇小说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聚焦女性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桑塔格在不同时期对女性生存的思考。本文以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理论为基础,对桑塔格短篇小说《朝圣》《中国之行》《心问》《宝贝》《旧怨重提》和《美国魂》进行详细解读,通过分析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中所经受的创伤和治愈途径,探索了桑塔格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对女性创伤的理解。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苏珊·桑塔格其人其作,梳理了关于短篇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理论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探讨了《朝圣》和《中国之行》中女性遭受的童年创伤。主人公因失去父亲而不断产生痛苦的创伤记忆,最后依托文学建立了安全感,治愈了自身的创伤;第三章分析了《宝贝》和《心问》中女性角色遭遇的家庭创伤。主人公因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婚姻创伤而产生了过度警觉的症状。和受到创伤后拒绝哀悼的情况相比,积极寻求重建叙事的主人公释怀了自我。第四章分析了《旧怨重提》和《美国魂》中女性角色遭受的时代创伤,在困境中她们不断尝试和外界重新建立联系,最终创伤得到了治愈。第五章,本文得出结论,桑塔格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了不同的创伤,其治愈途径也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桑塔格在不同时期对女性生存的思考。此外通过创伤理论研究桑塔格作品中的女性创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桑塔格短篇小说的研究视角,也为研究桑塔格做了深层次的铺垫。
其他文献
张恨水创作的小说在进入到成熟期之后,其创作心态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由早年的大胆和自信转变为矛盾和纠结。后来时局有变,随着抗战的深入,这种矛盾又消失不见,转而变为忧患与狂放。张恨水创作心态的转变给研究者以重要启示:其一是在创作时不能人云亦云,始终要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带给作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其二是不能固守唯一的创作模式,要学会寻求对自我的不断突破,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又要注意连续性和恒定
学位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话语纷繁复杂,在那样一种尚未形成统一政治共同体的创作环境下,作家的文学追求背后都有其潜在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张爱玲异于启蒙、革命的创作立场背后,也隐含着她深层次的政治文化。本文旨在通过“政治文化”的视角,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得失作一深入的研究分析。第一章具体分析张爱玲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政治文化。包括在家族政治亚文化的影响下,她对家族荣誉的强烈维护和对世俗化立场的坚守;在上
学位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赵树理的独特性在于持续关注着乡村问题,并将其融入到小说创作中。本文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结合作家本人的杂谈、政论、书信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主要通过政治秩序、伦理秩序以及经济秩序的变化来展现乡村秩序嬗变与构建的过程。在赵树理前期小说创作中,以宋秉颖、福贵为代表的农民在地主把持的乡村旧政权下无法生存,不得已远走他乡。当老杨、小常式的干部以革命力量介入乡村,打
学位
论文以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书写为切入点,探讨迟子建小说中死亡美学的特征和死亡书写的价值建构。第一章从对死亡的理解、死亡的仪式、死亡的时空幻境三方面分析迟子建小说中死亡书写的特征。从抽象的死亡理解到直观的死亡仪式的阐释再到主观性的死亡想象,以递进的方式展示迟子建对于“死亡”的超脱认知与悲悯情怀。第二章,主要探讨迟子建小说中“伤怀之美”的死亡美学特征。从生命的本色层面体验“淡淡忧伤下的悲剧之美”,从艺术
学位
本文以儒家文化为切入角度,揭示唐浩明历史小说的丰富内涵。围绕唐浩明历史小说“书写了什么样的近代儒家文化转型”、“如何书写近代儒家文化转型”等问题展开探讨。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呈现了近代儒家文化的转型,在文本的张力中彰显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这种文化转型的呈现并非是全景式的,而是片段式的,给读者见微知著的窥视角度。它具体表现为近代儒家文化观念内涵的嬗变,有传统道器观念的变革、中体西用理论的出台、君主观念的
学位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是一位真切思考人类命运的写作者,他的小说不仅洞悉繁芜的生活现实,而且表露出对人类生存这一本源问题的关怀。冯内古特看到人类生存现状的尴尬不堪,以其特有的道德眼光描绘了后现代社会中恐惧不安的人类主体。在对冯内古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的基础上,本文对冯内古特小说中人物主体性危机进行探讨,提炼冯内古特文本世界所展示的后现代人类的主体性多维度裂变
学位
美国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因其作品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和阿富汗地域特色,而被认为是阿富汗的代言人。虽然其笔下的异域书写是他作品畅销重要原因之一,但其作品最成功之处却在于他对人之存在的思考。在文本中,胡赛尼并非单纯界定存在,而是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社会)、人与国家三个关系维度来为存在圈定活动范围,在变与不变的动态平衡中寻找人的本质特性及价值意义。人与自
学位
谷崎润一郎(たにざきじゅんいちろう,1886-1965)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本文以美学视角分析谷崎作品,从风格入手剖析不同时期的美学特质及背后潜藏的美学思想,并从文本出发研究谷崎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特征及成因,从整体上系统把握谷崎的美学思想。纵向来看,本文认为谷崎美学思想呈现出从“恶魔美学”到“古典美学”再到“死亡美学”的动态发展过程。谷崎的“恶魔美学”受到西方唯美主义和日本传统女
学位
华莱士·斯蒂文斯的诗极为强调人类的经历与体验,他的诗沉迷于感官世界的美并将之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使诗歌具有了听觉感受性与视觉想象力,表现出鲜明的感官体验性。斯蒂文斯的诗对想象与现实的关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认为极具表现力与想象力的诗歌语言能把藏匿的现实揭示出来从而创造一个新现实,想象力的创造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它能够赋予世界以秩序和意义。斯蒂文斯对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的看法使其诗歌具有了一种虚实和谐
学位
作为20世纪的西方现代诗人之一,威斯坦·休·奥登是一位智慧的旁观者,对视觉艺术有着独特的审视和解读,并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格敷词性质的诗歌。这类诗歌连结了语言与图像两个维度,具有跨媒介、跨艺术的性质,然而在以往的奥登研究中他诗歌中的艺格敷词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选取奥登的《美术馆》《阿喀琉斯之盾》《夜邮》《寓意之景》等11首短诗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系统分析这些诗歌对绘画、雕塑和电影等视觉艺术的转化或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