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人类学家对祭品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作为沟通入神的重要媒介,祭品的重要地位无容置疑,而在这其中尤以食品类祭品为重,它也是最具普遍性和最吸引神灵的礼物。本文通过对西山龙门村这个汇集佛、道、原始崇拜典型的多神崇拜田野点调查,发现当地人将信仰神祗按献祭食物种类不同分为荤神、素佛,并且这两类神祗在日常祭祀仪式中也处于不同的地位。
作者通过对日常祭祀仪式中祭品的种类、献祭秩序、祭祀的对象、场所、祭品的处理方式以及对仪式中念唱经文的部分记录,结合运用结构和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这些信仰观念中背后的象征意义。认为享用荤祭的神祗同当地人关系更熟稔、代表广容性、共享性、世俗性、延续性,而素佛虽然是由于制度化宗教教理教规影响享用素祭,但更多是种生疏关系,代表节制、禁忌、神圣性。荤神等级低下,具有旺盛生命力,更多涉及到现世与生者的交换,同人类缔结关系深具延续性。而素佛离现实生活遥远,是对彼世亡灵的慰藉,仪式结束是关系的终止。同时在对日常祭祀仪式分析时发现举行仪式本身也有三层和谐关系:一层是天人和谐,另一层是神祗之间的和谐,再一层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
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当地人认知体系中荤素神祗定义及部分神话传说,对献祭的食物供品进行象征结构的分析。
第二部分从具体祭祀活动仪式入手,对两种不同神祗祭品的种类、献祭过程与处理过程进行记录。
第三部分是对献祭体系的象征结构分析,通过对献祭三步程序(生祭——熟务——回塘)及对祭品处理过程(人神共享——诸神共享——人与人共享)的分析,探讨其背后信仰体系的象征意义与符号价值,揭示荤素两类神祗不同祭品差异的表征、隐喻及背后的文化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