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篇衔接偏误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在世界各国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语篇教学却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语篇教学是突破传统的只注重句本位的微观语言学框架的语言教学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分析具体的语言形式,而是从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从其表现的交际功能与意念出发,使学生能够从应用的角度来掌握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语言现象,从而加强对语言现象的宏观把握与理解,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篇衔接是语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实习期间,对日本学习者的汉语写作进行了细致观察,发现很多学习者的语篇衔接能力不足,在汉语表达过程中,常常前言不搭后语,显得重复啰嗦,语无伦次,这严重阻碍了其汉语水平的提高。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曾提出“一个语篇的成功,不在于各个单句语法正确与否,而在于单句之间的关系,即重点是否突出,行文是否连贯等等。”即单句之间的衔接恰当与否是决定语篇成功与否的关键,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必须提高语篇衔接能力。经调研,目前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多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而针对语篇研究特别是语篇衔接的研究起步晚,成果少。此外,现有研究中,针对特定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进行的语篇衔接研究对象主要是英、美、韩等国家的学习者,以日本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少之又少。然而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中日本学习者所占比例非常高,在日本国内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很可观。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选择对日本学习者汉语写作的语篇衔接情况进行研究。对日本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篇衔接的偏误情况进行细致描写,对偏误特点和偏误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丰富日本学习者汉语写作语篇衔接的研究成果。此外,从多方面探讨如何有效避免语篇衔接偏误,以期为对外汉语语篇教学(尤其是日本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20级1B香坂班的日本学习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两万五千余字的真实语料为基础,从语法衔接(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名词替代和省略、动词替代和省略、小句替代和省略)、词汇衔接(原词重述、同近义词重述、上下义词重述、概括词重述、搭配)、逻辑衔接(因果逻辑、转折逻辑、时间逻辑、增补逻辑)这三大类共15种衔接手段入手,对日本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和偏误情况进行了定量统计,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经过统计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日本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书面语语篇中,原词重述和人称指称这两种语篇衔接手段使用频率最高,远超其他衔接手段;(2)日本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书面语语篇衔接偏误可归纳为四类,根据其出现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冗余,缺失,误用,错序;(3)日本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书面语语篇衔接偏误分布不均,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整体偏误中,还体现在各个具体的偏误类型中;(4)在日本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书面语语篇中,逻辑衔接不当的问题比较普遍,其中增补逻辑和因果逻辑衔接不当的问题尤为突出;(5)在日本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书面语语篇中,冗余现象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人称指称冗余和原词重述冗余。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日本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篇衔接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泛化和回避策略的影响。针对以上原因,笔者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结合实例对部分建议做了具体说明。教师应该增强语篇衔接教学意识、明确语篇衔接教学内容、改进语篇衔接教学策略。学习者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培养汉语语感;学习本体知识,掌握汉语规则;改进学习策略,克服心理障碍。
其他文献
自代宗大历元年(766)晚春至大历三年(768)正月寓居夔州的一年零九个多月,是杜甫晚年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由于严重的消渴、肺病等疾病影响,杜甫此时的健康状况堪忧,致每有大命将至之虞,由此也使追忆往事与思念故国成为他夔州初居时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杜甫这类主题的诗歌,大致呈现为以围绕个人生活经历为主的回忆与围绕国家盛衰变迁为主的回忆两种情形,而在诗歌体制上,则以五古长篇以及五古、七律组诗为主。其中
期刊
红外目标检测是侦测预警、红外制导、辅助驾驶等军民领域的基础任务。传统的检测算法依赖于人工设计的图像特征,存在泛化能力弱、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深度学习技术通过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学习模式特征,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完备性,展现出强大的特征表达能力和鲁棒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目标检测任务之中。然而,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以处理可见光数据为主,通过提取色彩、纹理、几何等浅层视觉特征构建高层语义信息。但红
学位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之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越南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后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尽管越南高校学生中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加,且相当一部分人均拥有一定的汉语运用能力,但在现实的交际中仍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障碍,这是由于学习者对于中国人的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不能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所导致的。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历程推进中,越南高校中文系的汉语
学位
优秀历史建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对于传承城市文脉,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质量,推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落地实施,新型数字化技术为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全新技术手段,数字化综合管理成为助力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梳理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不同阶段的手段和方法,设计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总
期刊
《秋兴八首》是年迈沧桑的诗人杜甫一气而成的融自然、人生、国家于一体的悲秋组诗。它是杜甫用尽一生的血泪和忧思来抒发对于悲苦的正视,其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寄寓着无限的哀伤与感慨。八首诗的意脉似断实连,在结构之外,还体现于作者的情感串联,体现于爱国情怀的笼罩、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这八首诗既是诗人的理性思索,也是诗人内心潜意识的抒怀。从意象寄托的角度来说,八首诗又是断开的,作者通过八首诗来表达其不同的忧虑和
期刊
本论文结合流动身份、操演性身份和混杂型身份等思想和概念,对任璧莲的三部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呈现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观的发展,即从《典型美国人》中的流动身份、《梦娜在应许之地》中强调民族性的操演性身份到《爱妾》中的混杂型身份。任璧莲对族裔身份的反本质主义观点体现了后现代身份认同强调身份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在《典型美国人》中,任璧莲一开始就宣称这是一个美国故事,并在小说中试图淡化中国文化
学位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古代典籍之一,不论是在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现今的中外学术研究中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英语世界也一直被视为翻译研究的重要作品,而其英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1871年,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翻译完成他的《诗经》英译本,成为第一位系统研究并完成《诗经》全译的西方学者,他的1871年译本也成为《诗经》外译史上最早的全译本。该译本在
学位
英国当代小说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其中的母女冲突受到评论界的格外关注。与前人对小说中母女关系的研究不同,本文借用艾德里安·里奇和安德丽亚·奥莱利的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将小说置于女性作家的惧母文学传统的语境中,揭示出作品对待母女关系的复杂态度。本文认为,小说对惧母传统的因循与颠覆不仅说明父权制是导致母女关系恶化的根源,也为改善母女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由
学位
出版于1874年的《远离尘嚣》是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也是他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系列长篇小说的首部。其背景设立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维塞克斯地区的韦特伯里,围绕芭思希芭·埃弗汀与三个男性的情感纠纷展开叙述。在这部作品中,哈代大量征用古希腊神话和圣经典故元素来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使小说与之建立了互文性关系,极大地丰富小说的意义和阐释可能性。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小说中的用典,分析用典在小说文本中发挥的主题和
学位
2013年以来,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带动下取得大量积极成果。中国,已经成为广受印尼学生青睐的第二大海外留学目的地。很多印尼高校也开设了汉语专业,帮助印尼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对于大多数印尼大学生来说,学好汉语专业的意义更多的是通过学习掌握一门外语,从而为自己更好地在印尼国内就业发展助力。这样情况也就意味着,对于大多数的印尼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并不是具体和明确的,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