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司各特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ge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是著名的苏格兰历史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以惊人的创作热情和能力为世人贡献了二十七部历史小说,在西方享有“历史小说之父”的美称。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不仅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语言生动朴实,环境描写真实细腻,而且在融合虚构人物情节和历史背景中充分展现了作者鲜明而有特色的创作技巧。在司各特的时代,他的作品影响力延伸到欧洲各国,众多著名作家都曾公开表达他们的创作深受司各特历史小说的启发和影响。国内外对司各特的研究不在少数,但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在作品主题、政治社会影响、艺术审美等方面。虽然司各特在叙述方面的出色技巧也被充分认可,但至今似尚无人以叙事学理论框架对他的作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希望借助叙事学之视角及研究方法,对司各特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小说创作的史实与虚构之窘,揭示作者如何在历史真实与虚构故事之间达到巧妙的平衡和融合。本文从司各特数量众多的历史小说中选取了五部具有鲜明叙事特征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它们是《威弗莱》,《红酋罗伯》,《爱丁堡监狱》,《雷德冈脱利特》和《十字军东征记》。作为历史小说的开创者,司各特在创作中坚持保持历史真实与虚构故事之间的泾渭之界,以历史真实性和作品的可信度为创作的首要原则。苏格兰以及欧洲各国的人物风貌,在司各特极富创造力的想象中,得到全景式的呈现,然而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最终都被妥帖地纳入历史原有的轨道,成为最能代表那个历史时代特征却又不真实的记载。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其本质与主体仍为虚构的小说,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作为隐藏的故事线索主导了整体叙事结构和情节走向,成为建立虚构世界的前提和基石。对历史真实的推崇和信仰促使经典历史小说家在叙述中着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力图再现曾经发生的过去。这样的创作理念与当代历史小说形成了鲜明反差。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历史叙述的真实遭到质疑和挑战,历史小说可以将文学与历史进行置换,补充与干涉。这种反差与转变不仅见于历史小说这个文类的内在发展,也是整个文艺批评理论和哲学思想转变的体现。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司各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其次,本章对国内外司各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体概述。两个多世纪以来,司各特历史小说研究像流星般经历了备受瞩目到渐被遗忘的过程。本文旨在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对这位历史小说的奠基人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中找寻历史小说创作方法的源头。此外,本章还简要陈述了选取上述五部小说的原因,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进行了简要解说。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司各特小说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主要关注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以及其他叙事策略相关的研究。虽然司各特小说在叙事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暴露的缺点都在以往研究中有所论及,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现有研究的主要问题。相较于国外,国内在此议题上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深度上都显不足。第三章对历史小说创作中的核心议题即史实与虚构之窘进行了讨论。就此议题上的争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历史小说,经典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在历史小说创作和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再现和历史叙事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不断被质疑,与此同时文学性历史重写的可能性逐渐得到肯定,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界限也因此日渐模糊。处于中间地带的历史小说,兼具两者特质,成为呈现史实与虚构的最佳介质。作为经典历史小说的代表,司各特的作品不仅创造了这一文学类别,更是从文学的角度为联通史实与虚构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为后世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范本。此外,本章简要论述了叙事学理论的主要研究议题与核心概念,并介绍了具体文本分析与理论框架结合的思路与计划。第四章至第七章对司各特五部历史小说的情节、叙事时间、聚焦与叙述者以及人物塑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绝大多数司各特小说以一段旅程为主要情节构架,主要虚构人物在种种传奇经历中得以成长,迈入更高社会阶层,并继承家族产业。与此并行的隐藏情节线索严格按照真实历史进程编排,但在司各特小说的结尾处,二者总能巧妙并入同一轨道。如此的一致性也可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中找到。在虚构家庭的年代记中新老更替总能合上历史进程的节奏。在向前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司各特对苏格兰人民和逝去年代的无限同情与留恋表露无遗。在叙述中,故事外第一人称叙述者主导着整个叙述过程,而叙述者与聚焦者之间的距离产生了种种悬念,不仅牢牢地吸引住了读者而且推动着情节的进程。虚构人物的有限视角对历史事件和历程所进行的描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创作理念。在人物塑造上,平庸且摇摆不定的主人公像一个容器,将虚构与真实的各色人等纳入其中。角色塑造的焦点集中在虚构的普通人物身上,他们的性格各具特色且在情节结构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真实的历史人物却在小说中最终决定了重大历史事件的结果和历史的走向。此外,性格特点鲜明的女性形象是司各特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又一突出成就。最后一章首先对司各特的叙述策略做了整体概述,再次强调了司各特解决史实与虚构之窘的独特才能。司各特历史小说的叙述策略对于这一文类具有开创性意义,同时对经典历史小说的重读与探究可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无论在经典历史小说还是新历史小说中,人们对于过去的好奇与探究永不停息。
其他文献
纳米晶金属优异性能展示出的广阔前景使得其强化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热点。相比与纳米晶纯金属,合金元素在晶界的偏聚使纳米晶合金具有了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其强化机制也更为复杂,不但有细晶强化、固溶强化作用的影响,还包括了晶界性质和宽度改变的作用。尽管理论研究可以对各微结构因素的作用进行分别处理,但从实验上的揭示并进行对比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各微结构因素均随合金含量的变化同时发生改变,它们的强化作用也相互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汽车行业正在探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钢质白车身轻量化。一种方法是使用先进高强钢和超高强钢,如双相钢(DP钢)、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钢)、淬火-配分钢(Q&P钢)、马氏体钢(MS钢)等去替代低强度级别钢种,使汽车零部件减薄而实现减重。另一种潜在方法是在C-Mn钢的基础上添加适量Al元素,在确保钢板具有较高强韧性特征的同时降低钢板密度,从而使其具有高比强度(强度与密
小肠绒毛是哺乳动物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其更新速度快,并易受到辐射、食源性病原菌和肠道微生物的损伤。位于隐窝底部的小肠干细胞(Intestine stem cell,ISC)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新的上皮细胞,帮助绒毛更新及损伤修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依赖于周围的微环境(Niche)。小肠干细胞微环境包括间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s,MCs)、潘氏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部分肠上皮细胞
Palladin以往被认为是一个微丝骨架相关蛋白和分子脚手架蛋白,在分裂间期参与细胞运动、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然而Palladin在有丝分裂期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尚未有报道。我们研究发现,在He La细胞中有丝分裂期Palladin除定位于微丝骨架相关结构细胞皮层(cell cortex)之外,还可以定位于微管骨架相关结构纺锤体(mitotic spindles)、中心体(
深海热液喷口是一个具有陡峭的温度梯度、高静水压和黑暗的极端环境。在此环境中,以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为基础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异养型热球菌目Thermococcales是深海热液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古菌类群,Pyrococcus yayanosii CH1是此类超嗜热古菌中具有严格嗜压特性的可培养菌株。本文围绕P.yayanosii基因组中整合性基因组岛与其超高温、高静水压适应性的关系展开研究,取得了以下
改进型9Cr-1Mo马氏体耐热钢因其优异的高温蠕变性能、抗腐蚀、抗氧化性等优点已经成为新一代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汽轮机转子的首选材料。转子作为大厚度构件,在连接方面窄间隙焊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该构件的焊接。根据该类焊接接头的服役条件要求,其高温组织稳定性和蠕变行为成为决定焊接接头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指标。故本文以改进型9Cr-1Mo耐热钢多层双道窄间隙焊接接头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焊接接头微观组织、高温时效
生殖干细胞(Germline stem cell)是生殖细胞发育的早期阶段。生殖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成体干细胞,它不但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而且还具有传递遗传信息的能力。生殖干细胞主要包括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C)和雌性生殖干细胞(Female germline stem cell,FGSC)两种类型。生殖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及其发育过程中的基因剂量平衡对
在过去几十年,超强激光驱动的离子加速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由于其在先进成像源、快点火聚变方案、温稠密物质产生、癌症治疗和作为传统加速器注入源等方面的应用。为了面向实际应用,人们需要采用高重频的超高功率激光器,这项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可达到应用目标。与此同时,发展用于离子加速、与激光器兼容的高重频靶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应用以上技术,人们可以在高重频条件下研究激光离子加速中入射激光参数
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是描写翻译研究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译本生产过程中受到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探讨译者为应对这些制约因素采取的翻译策略,并阐释译本作为社会和文化产品对目的语文学和文化系统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因此在文化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一般认为,改写理论的提出和应用使翻译研究不仅仅关注文本层面的对等,而是把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发掘翻译现象产生的更深层原因。
随着人类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基于医学影像的病变解剖学评估,已不能完全满足冠心病患者对精准医疗的需求。动态的冠脉造影影像除了直观反映冠脉的整体形态结构及病变的狭窄程度,还蕴含着血流动力学及动态形变的生物力学等功能学信息。本文针对冠脉斑块破裂、冠脉支架断裂、以及心肌缺血评估等临床问题,利用冠脉造影影像,结合图像处理、计算力学,创新性地提出相应的动力学计算模型,旨在阐明上述临床问题的生物力学机制,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