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初探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ai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是对遗址博物馆的相关概念和近期的发展状况的概括性研究,并对世界范围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博物馆学,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博物馆学的进展对遗址博物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识到遗址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日渐进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休闲生活之中.第二部分(第三章)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外实例的分析对比,从建筑学的角度对"遗址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的环境布局、功能组织、展陈空间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是针对国内遗址的特点就博物馆建筑空间形象进行讨论,认为"大象无形"的原则最能体现这一类型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最后一部分(第四章)通过对两个遗址博物馆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如何以现代的空间设计和造型手段来诠释根植于环境中的遗址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并对展陈空间的设计进行了新的尝试.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改善现实居住条件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而盲目地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居住区已经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结构造成了诸多的不良影响。因
21世纪以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日益明显。就其成因而言,维持城市生产与生活的能源消耗和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引发自然温室效应极速
本论文是建立在对中国近代建筑的整体性研究己取得一系列成果之上,对江苏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筑单体进行更深入考察,以更好地说明江苏近代建筑在历史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形态,并
一般对建筑及组群形态的研究和评价均停留在美学、心理学、传统几何学等领域内,本文提出以分形科学的新视角,并与美学、心理学和传统几何学相结合及比较的方法,对建筑及组群形态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扩招,一部分高校原有的图书馆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很多高校都在扩建或新建图书馆。但是,很多新建的图书馆项目都失去了其应有的自身特色,变成了
本文对社区规划模式进行了研究。文章采取描述型和指导型向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社区规划实例进行论证,其中包括我国的居住小区和国内外的新城市主义社区。从城市形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交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小汽车普及,使得城市交通的指向性、相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大乡村的发展方向何在?如何正确理解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又如何在规划领域中真正落实城乡统筹的发展政策? 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在
嘉庚建筑,是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投资并亲自主持建设的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的校舍建筑。以其建筑的中西合璧,具有浓郁的闽南地域特点,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
截至2013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达到53.75%,预计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60%。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给城市的能源消耗与环境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