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台湾的城垣建设反映了清代台湾历史发展的一些特殊性。从历史背景与建设过程方面来探讨清代台湾的城垣建设也是观察清代台湾历史的一个重要角度。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台湾城垣建设的历史背景:清代初期,清政府采取台湾不筑城政策,但频繁的“内乱”事件促使清政府进行了政策的调整。清代末年,愈演愈烈的“外患”事件使清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台湾的筑城进程。台湾地方经济发展与筑城的物质条件紧密相关。台湾防守战略的演变也是一个影响城垣建设的重要因素。清代台湾城垣建设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以清政府对台湾筑城政策的调整与筑城主要推动力的转变情况进行划分。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684-1787)是不筑城政策制约下的筑城阶段。此时,清政府对台湾奉行不筑城政策。康熙帝与雍正帝都明确地宣示反对台湾筑城的态度。因此,这一阶段台湾只建了简单的城垣:木栅城、土城、竹城。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皇帝的上谕拉开了台湾大规模兴建竹城的序幕。台湾的一府三县一厅都修了竹城,而且,清政府还承担了修城的费用。乾隆五十三年至同治十三年(1788-1874)是民间力量推动下的筑城阶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开放了台湾筑城政策。嘉义县城与台湾府城修筑了三合土城。道光四年(1824年)五月竣工的彰化县城是台湾第一座砖石城。民间的士绅、富户、商人、平民是筑城的主要推动者。道光年间先后修成了四座砖城或石城,把清代台湾筑城活动推向了高潮。光绪元年至光绪二十年(1875-1894年)是“外患”刺激下的筑城阶段。“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清朝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治台政策。二十年内,两次调整了台湾行政区划。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清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台湾筑城。在清廷的支持下,地方政府积极地筹划台湾城垣建设。恒春县城、台北府城、澎湖厅城先后修成石城,恒春县城(石城)更是台湾第一座由清廷拨款建造的砖石城垣。这就掀起了清代台湾筑城的第二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