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是常见的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又以2-6个月的小婴儿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多发于冬春季。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吸气性三凹征及肺部听诊哮鸣音等,严重时可能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作为喘息性疾病的一种,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有类似的发病机制,且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直接诱发或导致哮喘?还是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只是哮喘特异性体质早期的一个表现,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随访,发现日后约30~39.17%的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哮喘,哮喘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且阻碍患儿的生长发育,并造成一定的家庭负担。毛细支气管炎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病毒感染是其发生的重要外源性因素,除此以外,环境、遗传、免疫紊乱及营养等因素都可能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有关。在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都有发挥作用。趋化因子是一类分泌性的小分子多肽物质,依据其氨基酸N末端的4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前两个C间有无其他氨基酸,可将它们分成4个亚族:CXC类、CC类、CX3C类和C类,相应的受体分别为CXCR、CCR、CX3CR和CR。趋化因子既可以趋化免疫细胞,也可以参与众多病理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炎症、肿瘤、感染、自身免疫、变态反应、新生血管形成及移植排斥反应等。趋化因子受体是能够介导趋化因子发挥趋化功能的G蛋白偶联的7次跨膜受体超家族。趋化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通过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XCR3的表达率及血清中其配体Mig、IP-10、 I-TAC的浓度水平,探讨毛细支气管炎可能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实验的研究对象选取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5例,作为毛细支气管炎组(以下简称毛支组),其中有过敏因素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0例作为毛细支气管炎Ⅰ组(以下简称毛支Ⅰ组),无过敏因素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5例作为毛细支气管炎Ⅱ组(以下简称毛支Ⅱ组),与毛支组基本资料相近而无身心疾病的健康儿童28例作为对照组。本实验所有研究对象,近期均无其他疾病史,采血前1月均无免疫性药物治疗史;对照组研究对象无毛细支气管病史,毛支Ⅱ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均非过敏性体质,且个人无经医生诊断的湿疹、过敏性鼻炎病史,家族无过敏性鼻炎、哮喘病史等及其他的变态反应病史。本实验3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城乡居住条件间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2标本采集3组研究对象均于入院或体检当天采集静脉血4 II1L,其中2 mL经EDTA-Na2抗凝、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CXCR3;另2 mL不抗凝,以3000转/min的速度离心15 min,分离上层血清,在-80℃冰箱中冻存,用于ELISA实验检测Mig、-10、I-TAC。3实验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抗凝的全血淋巴细胞表面CXCR3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中其配体Mig、IP-10、I-TAC的浓度。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CXCR3的结果无论毛支Ⅰ组还是毛支Ⅱ组,CXCR3 (CD183)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毛支Ⅰ组高于毛支Ⅱ组(P<0.05)。2 Mig的结果Mig的血清浓度在毛支Ⅰ组和毛支Ⅱ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毛支Ⅰ组低于毛支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IP-10的结果IP-10的血清浓度在毛支Ⅰ组和毛支Ⅱ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毛支Ⅰ组高于毛支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I-TAC的结果I-TAC的血清浓度在毛支Ⅰ组和毛支Ⅱ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毛支Ⅰ组高于毛支Ⅱ组(P<0.05)结论1 CXCR3及其配体Mig、IP-10、I-TAC可能参与了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2 CXCR3、I-TAC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可能受过敏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