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在高糖环境下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和光感受器细胞活性的影响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疾病,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之前,视网膜神经细胞即出现了变性改变。在神经变性的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在一些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小胶质细胞在特定环境下被激活、迁移以及极化状态改变会降低光感受器细胞的活性甚至焦亡。本课题组前期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亦发现小胶质细胞发生了上述变化,但其在不同糖浓度下的被极化状态及不同极化状态下对光感受器细胞的影响尚缺乏研究。二甲双胍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双胍类降糖药物,除了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外,对全身许多系统均有保护神经细胞及抗炎作用。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二甲双胍显著减少了视网膜变性小鼠的光感受器细胞焦亡,同时也显著抑制了视网膜外核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脑缺血小鼠模型中发现,二甲双胍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促进了新生脑血管的形成。我们猜测,二甲双胍在DR中可能会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和极化状态从而影响光感受器细胞。研究目的1.探索不同葡萄糖浓度下小胶质细胞(BV2细胞)的活化和极化状态。2.探讨高糖环境下二甲双胍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和光感受器细胞(661W细胞)活性的影响。研究方法1.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CD1 1b的表达,确定促进BV2细胞活化的最佳葡萄糖浓度。2.将BV2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75mmol/L糖浓度)和二甲双胍+高糖组(2mmol/L的二甲双胍在75mmol/L糖浓度下干预BV2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V2细胞M1型标记物iNOS、CD86与M2型标记物Arg-1、CD206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IL-4的表达。3.将各组BV2细胞与661W细胞共培养24 h;MTT法测661W细胞增殖率,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测661W细胞的焦亡率。研究结果1.细胞形态观察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75mmol/L糖浓度可以最大程度激活BV2细胞。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BV2细胞中M1型标记物iNOS、CD86的蛋白水平增高,M2型标记物Arg-1、CD206的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6.783、-11.605、4.325、4.649,P<0.05);与高糖组比较,二甲双胍+高糖组与BV2细胞M1、M2型标记物蛋白表达则呈相反趋势(t=7.231、5.560、-8.035、-8.824;P<0.01)。ELISA 检测结果示: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BV2细胞分泌促炎因子IL-6、TNF-α含量增多,抗炎因子IL-4含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4.312、-127.147、71.547;P<0.001);与高糖组比较,二甲双胍+高糖组则呈相反趋势(t=44.426、83.232、-143.115;P<0.001)。3.BV2细胞与661W细胞共培养24h,MTT检测结果显示:高糖组与对照组相比,661W细胞活性降低;二甲双胍+高糖组与高糖组相比,细胞活性升高(t=7.456、-3.076;P<0.05)。Tunel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661W细胞焦亡个数增多,焦亡率上升(t=-22.248、-22.628;P<0.001);与高糖组相比,二甲双胍+高糖组661W细胞焦亡个数减少,焦亡率下降(t=11.767、6.906;P<0.01)。研究结论在高糖环境下,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介导炎症反应,加重光感受器细胞焦亡;二甲双胍可调控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光感受器细胞的焦亡。为DR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并为二甲双胍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确定了新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背景:尿毒症(Uremia)是各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晚期阶段,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不仅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尿毒症期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而CKD患者CVD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除血管钙化外就是尿毒症心肌病。尿毒症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
研究背景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多发生退行性改变,麻醉诱导导致的血压下降更为显著,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更剧烈,因此,推荐采用个体化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判断容量反应性是GDFT的前提,目前常用微量液体冲击试验(mini-fluid challenge test,mini-FC)、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
背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慢性疾病,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炎性脱髓鞘、轴索损伤、胶质增生和神经变性。M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可能与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反应有关。环己酮二腙(cuprizone,CPZ)作为一种铜离子螯合剂,通过特异性地损害少突胶质细胞,在C57BL/6小鼠大脑中诱导持续
目的:比较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stance,WC)、腰围身高比值(waist-to-height ratio,WHtR)、相对脂肪指数(relative fat mass,RFM)、体格指数(ponderal index,PI)、锥削度指数(conicity index,CI)、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
背景和目的:脊索瘤是发生于中轴骨的一种罕见的骨肿瘤。TMED3(Transmembrane Emp24 Protein Transport Domain Containing 3,TMED3)被认为是一种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调控作用的新基因,但其在脊索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TMED3在脊索瘤生长中的作用,探讨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首先使用人脊索瘤组织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以器官衰竭和高短期死亡率为特征的慢性肝病急性恶化引起的一种严重综合征。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是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ACLF合并IPA的患者发病率虽然低,但是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漏诊率高,短
研究背景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肺癌的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免疫治疗等。脑转移是肺癌患者在接受系统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肺癌脑转移患者在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生存期仅为2-3个月。而目前关于肺癌脑转移的综合治疗方式正在热议之中,尤其是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最佳联合方式的探索。研究目的目前鲜少有研究关注于肺癌患者不同转移部位或不同放疗
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创伤性疾病,常导致损伤截面以下神经根或有髓神经束的运动及感觉功能丧失。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已被证实,普遍认为与其对炎症反应的调节能力有关;然而,确切的潜在分子机制却还认识不深。Jagged1/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被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和胶质细胞活化有关。在此,我们探讨了 ADSC移植对SC
研究背景与目的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常引发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癌症患者及其他免疫功能缺陷入群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即便接受抗真菌治疗,患者死亡率仍在50%以上。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相关分子机制,如致病机制、耐药机制及宿主内进化机制等了解甚微。我们于临床中发现一例慢性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患者,病史长达14年,并相继从该
背景与目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及其他手段进行根治性治疗,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因此应该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和早期治疗。目前,肾脏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不仅可以观察到肾脏组织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