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城市冬季大气边界层风场的激光雷达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风在大气边界层中往往以不规则的、随机的湍流形式运动,边界层中的热量、动量、污染物等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输送与风有直接关系。了解大气边界层风场特征,可以更好地认识大气运动规律,为城市建设和风能及空气污染预报提供借鉴,而兰州由于其特殊的山谷地形和不利的扩散条件,冬季大气污染严重,因此增进兰州城区冬季低空风场结构的认识十分必要。
  本文利用新型激光测风雷达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取的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高时空分辨率风廓线观测资料,并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谷城市兰州整个冬季及不同天气形势下的低空平均风场和湍流特征。利用WRF模式作为辅助工具模拟了兰州市及其周围县区在不同天气形势下的风温场,丰富了雷达观测结果。最后利用同期的污染物小时浓度资料,探讨了风场与污染物浓度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兰州城区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低空整体水平风速较小,风向稳定,以偏东风为主导,风场日变化明显,午后至傍晚水平风速大于其它时刻,03:00~08:00在250~650m有较弱偏西风。冬季不同天气型下的风场存在显著差异,高压南部天气型受大尺度环流的影响,风场全天较为稳定;弱高压天气型下风场受地形和局地环流作用显著,日变化明显,02:00~10:00250~700m存在较厚度西风区,12:00~14:00低空有明显的下沉气流;低压天气型下,风向日变化与弱高压天气型相似,但西风维持时间和厚度较小,低空全天以弱上升气流为主。
  2、用垂直速度标准差和偏度表征湍流,发现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兰州城区的垂直风速标准差日变化明显,在日出后随高度垂直向上发展,午后达到最大值,日落之后逐渐减小,随着高度的增加,垂直速度标准差逐渐减小。三种天气形势下的垂直风速标准差日变化规律与整个冬季一致,但高压南部天气型垂直速度标准差数值最大,弱高压天气型数值最小,湍流混合最弱。兰州城区整个冬季的垂直风速偏度在白天基本为正值,说明白天湍流主要由地面加热引起。不同天气型的垂直风速偏度分布特征与整个冬季基本一致,但是高压南部天气型偏度的绝对值最大,湍流运动的非对称性最强。
  3、WRF模式模拟的风速整体偏高,但整体上对弱高压天气型的模拟效果优于高压南部和低压天气型,对风向由偏东向偏西或偏南风转变过程的模拟与观测相比吻合程度较好,但模拟的西风厚度偏大。
  4、分别挑选高压南部型、弱高压型和低压天气型个例进行模拟,发现高压南部型低层流场受天气形势影响较大,全天风速较大。弱高压型山谷风环流显著,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02:00、08:00和20:00山谷地面为辐合流场,14:00为辐散流场;受地形阻挡和热力作用,14:00山谷低空有明显的下沉气流,与雷达观测的弱高压天气型下垂直运动特征一致;低压天气型局地环流没有弱高压天气型明显,山谷上空1000m左右由于暖平流存在逆温。
  5、三种天气型下,弱高压天气形势下兰州城区污染物浓度最高。弱高压天气型下100~800m各高度污染物浓度与水平风速基本呈负相关关系。城区西风占主导时,SO2和NO2浓度较大,可能受西固工业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各高度污染系数最大值对应的风向存在差异,200m以上污染系数迅速减小,增加污染物的有效排放高度至200m以上可有效减少不利天气形势下近地面污染物浓度。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也是气候系统中的水圈、生物圈、冰冻圈和大气圈等多个圈层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少,青藏高原也是研究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而蒸散发是土壤和植被向大气输送水汽的一个过程,是全球能量平衡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对青藏高原蒸散发的研究大多集
学位
大气下行长波辐射是地球辐射收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中常受到观测值缺乏的影响,通过经验公式对下行长波辐射进行理论计算的方法因具备模型简单、数据易获得的优点而被广泛采用。下行长波辐射参数化方案经过多年发展,模拟精度不断提高,物理意义不断明确,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Prata参数化方案模拟精度高,且具有在水汽路径长度趋于0时晴空大气发射率不趋近于0和水汽路径长度不断增加时晴空大气发射率不超过黑体发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面临复杂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一是以高PM2.5浓度为特征的强霾污染;二是日益加剧的O3污染。PM2.5和O3污染不仅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日常生产生活,还影响着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PM2.5和O3污染不仅受人为排放影响,还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探究我国PM2.5和O3污染的历史变化以及人为排放和气象场的分别贡献,分析二者的辐射和健康效应,对理解污染的演变机制和环
学位
云中的液态含水量、冰水含量以及粒子数浓度对气候变化,大尺度天气系统以及云的可播撒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初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微物理方案的内在缺陷,云中微物理特征的准确预报仍然是一大挑战。集合预报方法是减少预报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本文拓展了集合预报的应用范围,将集合预报技术应用于云降水物理以及人影领域。使用2018年5月21日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大范围层状云降水过程,与飞机观测资料进行对比
学位
生物质(森林、草原和农作物残留等)燃烧是大气中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可对全球气候、区域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华北平原地区(京津冀鲁豫皖苏)和东北地区(黑吉辽)是两大农作物主产区,农业秸秆产量丰富。农作物成熟收获季节,大量秸秆、种壳和残茬等残留物被露天焚烧并排放大量污染物,叠加工业和城市高强度的人为排放,容易引发局地或区域重霾污染事件,危害公众健康。  本研究通过中分辨率成像光
学位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和工、农业的发展,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及其前体物逐渐增多,这些物质在大气中又会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二次大气污染物。除了影响生态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之外,这些污染物也将通过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进而影响到气候及其变化。目前,对流层臭氧和气溶胶颗粒物已成为大气科学界关注的重要污染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简称IPCC AR5)指出,控制臭氧、颗粒物的
学位
陆面过程是是指发生在地球陆地表层(包括耕地、森林、草地、裸土和水体等下垫面)近地面的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它决定着陆地表面与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进而影响区域天气、气候乃至全球大气环流。近年来,陆面过程及其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引起了全球科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传导率等地表参数及其参数化方案,是陆面过程模式能否准确模拟的关键。而陆-气之间水分与热量交
学位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世界范围内频繁地发生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变化影响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国是气候灾害的高发区,农业、水利和防灾减灾等部门迫切的需要准确的短期气候预测信息,以科学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减小气候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短期气候预测早已成为国际
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广阔,占到全球陆地面积的25%左右,是一种具有全球性的典型陆面类型,在各大洲几乎均有分布。中国约42%的陆地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很强,是欧亚大陆感热通量最强的区域。研究表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陆-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季风系统影响显著,该区域的陆-气相互作用不仅对中国的气候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间接地对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
蒸发是地表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来源,这种来源称之为降水蒸发源,可用来解释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内循环降水率表征了某一地区蒸发对该地区降水的贡献,可作为陆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指标。青藏高原是影响亚欧大陆水循环的关键地区,通过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对周边地区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加,而青藏高原本身也面临湖泊扩张、冰川退缩、植被变化等地表环境问题。因此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