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喹和青蒿琥酯对夏氏疟原虫感染C57BL/6小鼠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探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w0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的寄生虫病。大部分的疟疾感染是由致命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和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P.v)引起,后者分布范围更广,世界上约40%的人口面临间日疟原虫感染风险,在美洲、非洲和亚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疟疾免疫应答中,固有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DCs)以及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DCs是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唯一的抗原提呈细胞,是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亚群,其表面表达的TLR分子识别不同类别的内源性或外源性核酸并启动适应性免疫反应。Na(?)ve T细胞活化后,在外周淋巴器官的T-B细胞区交界处与抗原激活的B细胞相互作用,之后分别成为GC B细胞和Tfh细胞,通过滤泡状树突细胞(FDC)的参与完成生发中心反应,之后T、B淋巴细胞分别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近年来,免疫检查点分子(ICM)之一的PD-1与人类疟疾有关,有研究报告称,PD-1可以介导P.yoelii YM的致死性。T-B细胞间的双向作用中PD-1与PDL1/PD-L2与共刺激信号在不同时相作用于T细胞或B细胞,从而促进或抑制Tfh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迁移和分化,PD-1和PD-Ls结合能有效地抑制Tfh细胞的过度增殖。在体外实验中,PD-1+B细胞对CD4+T细胞和CD8+T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氯喹(Chloroquine,CQ)和青蒿琥酯(Artesunate,AS)是抗疟治疗的一线药物,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AS作为治疗重症疟疾的第一选择,CQ用于大多数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感染。除清除疟疾寄生虫效应外,最近研究发现,两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然而,两种抗疟药如何调控疟疾感染中的免疫细胞、修饰免疫应答?对免疫检查点分子是什么样的作用?以及目前对免疫记忆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机制知之甚少。为此,本课题利用Plasmodium.chabaudi AS(P.c AS)感染C57BL/6小鼠为模型,系统观察两种抗疟药CQ和AS对免疫应答与免疫记忆的调节特点,进一步观察对免疫检查点分子尤其是PD-1/PD-L1调控,特别是探究了对免疫记忆的影响及影响免疫记忆建立的可能机制,旨在为有效抗疟治疗及抗疟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将雌性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原则分为P.chabaudi感染组(P.c)、P.c感染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P.c感染氯喹治疗组(P.c+CQ);作为机制探讨部分分组为P.chabaudi感染组(P.c)、P.c感染氯喹治疗组(P.c+CQ)、P.c感染PD-1单克隆抗体阻断联合氯喹治疗组(P.c+PD-1m Ab+CQ)。P.c感染组C57BL/6小鼠腹腔免疫1×10~6P.c AS感染的红细胞;P.c+AS组在感染后2至4天,30mg/kg/d AS腹腔注射治疗;P.c+CQ组感染后2至4天,25mg/kg/d CQ腹腔注射治疗;P.c+PD-1m Ab+CQ组,分别于感染第0、3、5、7天应用PD-1m Ab阻断后在感染后2至4天25mg/kg/d CQ腹腔注射治疗;P.c感染组在相同时间点分别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PBS及等剂量PD-1m Ab同型对照。未感染的正常小鼠作为第0天对照。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尾静脉采血制备薄血涂片,Giemsa染色,动态监测红细胞感染率并对各组小鼠进行生存率观察。在不同时间点无菌取出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中树突细胞(DCs)、经典树突状细胞(c 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s)、活化的树突状细胞、表达Toll受体的树突状细胞、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调节T细胞(Treg)、活化T细胞、效应T细胞各亚群(Th1,Th2,Tfh细胞,GC Tfh细胞)、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的CD4+T细胞(PD-1+CD4+T cells,LAG-3+CD4+T cells,TIGIT+CD4+T cells,TIM-3+CD4+T cells,CTLA-4+CD4+T cells,PD-1+LAG3+CD4+T cells,PD-1+TIM-3+CD4+T cells),表达PD-1的B细胞(PD-1+B cells)、记忆T细胞亚群(TCM,TEM)、抗体分泌浆细胞、长、短寿浆细胞、记忆B细胞、Ig G1/Ig G2a类别转换记忆性B细胞、Ig G1/Ig G2a类别转换浆细胞亚群,ELISA方法测定脾脏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分泌。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NF-κB p65,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1、CQ/AS缩短了P.c AS感染进程。C57BL/6小鼠P.c感染后5-6 d,外周血中见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接着原虫血症快速上升,于11d至第一高峰,红细胞感染率约40%,第二高峰为感染后17d,红细胞感染率约30%;与P.c感染组相比,两给药组红细胞感染率曲线整体向右移,蒿琥酯治疗组(P.c+AS)于17d至第一高峰,红细胞感染率约40%,第二高峰为感染后21d,红细胞感染率约11.5%;氯喹治疗组(P.c+CQ)于19d至第一高峰,红细胞感染率约48%,第二高峰为感染后25d,红细胞感染率约27%。相较于蒿琥酯治疗组(P.c+AS),氯喹治疗组(P.c+CQ)感染率峰值更晚出现,但氯喹治疗组(P.c+CQ)感染率第二高峰高于蒿琥酯治疗组(P.c+AS)(P<0.05)。至原虫血症消退,观察期结束,感染组与给药组小鼠均未出现死亡。2、CQ/AS能够抑制P.c AS感染小鼠DCs增殖、活化。感染后第5天DCs、c DCs亚群升高水平在P.c感染组小鼠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未见显著差异,氯喹治疗组(P.c+CQ)显著降低;p DCs亚群升高水平在P.c感染组小鼠显著高于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而氯喹治疗组(P.c+CQ)未出现升高。感染后第3天DCs表面CD86、PD-L1表达升高水平在P.c感染组小鼠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未见显著差异,氯喹治疗组(P.c+CQ)显著降低;感染后第5天DCs表面CD86、MHCⅡ表达升高水平在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显著低于P.c感染组,氯喹治疗组(P.c+CQ)未出现升高,显著低于P.c感染组小鼠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DCs表面PD-L1表达升高水平在两给药组均显著低于P.c感染组。3、CQ明显降低P.c AS感染小鼠DCs表面TLR分子表达。感染后第3天,氯喹治疗组(P.c+CQ)DCs表面TLR4表达显著低于P.c感染组;感染后第5天,P.c感染组小鼠DCs表面TLR7、TLR9表达显著升高,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TLR7表达未出现升高,TLR9表达升高程度同P.c感染组,氯喹治疗组(P.c+CQ)与P.c感染组小鼠及青蒿琥酯治疗(P.c+AS)相比DCs表面TLR7、TLR9表达显著降低。4、CQ/AS显著降低P.c AS感染小鼠免疫调节细胞亚群的产生。与正常小鼠相比,在感染后第5天P.c感染组小鼠脾脏中MDSCs和Treg的比例显著升高,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MDSCs及Treg升高程度较P.c感染组降低,氯喹治疗组(P.c+CQ)MDSCs占比低于正常小鼠并低于P.c感染组及蒿琥酯治疗组(P.c+AS),两给药组Treg升高程度均较P.c感染组降低。5、CQ抑制P.c AS感染小鼠Th1、Tfh细胞免疫应答。在感染后第5天P.c感染组及两给药组小鼠脾脏中活化T细胞均出现增加,Th1比例在P.c感染组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升高水平无显著差异;氯喹治疗组(P.c+CQ)Th1占比未出现增加,显著低于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感染后第10天,三组小鼠Tfh升高水平无显著差异,GC Tfh在P.c感染组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出现升高,而氯喹治疗组(P.c+CQ)GC Tfh未出现升高,显著低于P.c感染组。感染后第20天,氯喹治疗组(P.c+CQ)Tfh及GC Tfh升高水平显著低于P.c感染组和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6、CQ/AS对P.c AS感染小鼠脾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6、IL-1β、IL-10的影响。在感染后第5天与正常小鼠相比,P.c感染组小鼠脾培养上清中IFN-γ、IL-6的分泌水平显著增加,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及氯喹治疗组(P.c+CQ)IFN-γ、IL-6分泌水平未出现增加,IL-10的产生在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显著增加,高于氯喹治疗组(P.c+CQ),IL-1β产生在三组均未见明显差异。7、CQ/AS对P.c AS感染小鼠T、B细胞ICM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小鼠相比,在感染后第5天,P.c感染组、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及氯喹治疗组(P.c+CQ)小鼠脾脏中表达PD-1、LAG-3、TIGIT、TIM-3和CTLA-4的CD4+T细胞比例均出现显著升高,氯喹治疗组(P.c+CQ)表达PD-1的CD4+T细胞升高程度显著高于P.c感染组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同时双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的PD-1+LAG-3+CD4+T细胞、PD-1+TIM-3+CD4+T细胞在氯喹治疗组(P.c+CQ)出现显著升高。氯喹治疗组(P.c+CQ)Th1、Th2细胞亚群PD-1的表达显著高于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在感染后第10天,氯喹治疗组(P.c+CQ)表达PD-1的B细胞显著高于P.c感染组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8、CQ/AS对P.c AS感染小鼠抗体分泌浆细胞及抗体分泌水平的影响。与正常小鼠相比,在感染后第10天、第20天三组间抗体分泌浆细胞均出现增加,感染后第10天,两给药组抗体分泌浆细胞增加水平均低于P.c感染组,第20天氯喹治疗组(P.c+CQ)显著低于P.c感染组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感染后第10天,P.c感染组血清总抗体Ig G、抗体亚类Ig G1和Ig G2a、抗AMA1抗体、抗MSP-119抗体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抗AMA1抗体在感染后第10天未出现增加,显著低于P.c感染组,氯喹治疗组(P.c+CQ)抗AMA1抗体、抗MSP-119抗体在感染后第10天未出现增加,显著低于P.c感染组。感染后第20天,三组小鼠血清总抗体Ig G、特异性抗体抗AMA1抗体、抗MSP-119抗体表达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组间未见显著差异。9、CQ/AS对P.c AS感染小鼠记忆T细胞的影响。与正常小鼠相比,在感染后第10天,P.c感染组小鼠脾脏CD4+T细胞中TCM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两给药组未升高,组间无显著差异;P.c感染组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小鼠脾脏CD4+T细胞中TEM细胞比例增加,氯喹治疗组(P.c+CQ)未出现增加,显著低于P.c感染组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10、CQ/AS对P.c AS感染小鼠记忆性体液免疫应答细胞的影响。与正常小鼠相比,感染后第10天P.c感染组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MBC升高水平无显著差异,氯喹治疗组(P.c+CQ)MBC升高水平显著低于P.c感染组;感染后第15天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MBC升高水平显著低于P.c感染组,氯喹治疗组(P.c+CQ)未出现升高。感染后第20天,P.c感染组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长寿浆细胞升高水平未见显著差异,氯喹治疗组(P.c+CQ)长寿浆细胞比例显著降低,短寿浆细胞比例显著高于P.c感染组及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感染后第10天,P.c感染组Ig G1/Ig G2a类别转换记忆性B细胞、Ig G1/Ig G2a类别转换浆细胞比例显著升高,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Ig G2a类别转换记忆性B细胞及Ig G1类别转换浆细胞比例显著升高,Ig G1类别转换记忆性B细胞及Ig G2a类别转换浆细胞升高程度显著低于P.c感染组,氯喹治疗组(P.c+CQ)Ig G1/Ig G2a类别转换记忆性B细胞、Ig G1/Ig G2a类别转换浆细胞均未出现升高,显著低于P.c感染组,其中Ig G1类别转换浆细胞同时显著低于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11、CQ通过NF-κB/Akt及PD-1/PD-L1通路影响免疫记忆。为了进一步探讨氯喹调控免疫记忆细胞的分子机制,我们分别进行了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及PD-1单抗阻断实验以验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感染后第3天和第5天,P.c感染组小鼠脾细胞总蛋白中NF-κB及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P.c感染组相比青蒿琥酯治疗组(P.c+AS)在感染后第3天磷酸化Akt蛋白表达降低,氯喹治疗组(P.c+CQ)在感染后第3天和第5天NF-κB及磷酸化Akt蛋白显均显著降低。PD-1单抗阻断后的感染小鼠给予氯喹治疗(P.c+PD-1m Ab+CQ),在感染后第10天对小鼠脾脏中的记忆细胞亚群进行检测,与P.c感染组相比CD4+TEM、MBC、Ig G2a类别转换记忆性B细胞所占比例未出现降低,与氯喹治疗组(P.c+CQ)相比Ig G2a类别转换记忆性B细胞显著升高。结论:1、与AS相比,CQ对DCs的成熟、活化和分化抑制作用更显著。2、与AS相比,CQ对MDSCs的抑制作用更显著。3、CQ上调CD4+T细胞及B细胞表面PD-1的表达。4、与AS相比,CQ对免疫记忆细胞亚群的抑制作用更显著。5、CQ通过NF-κB/Akt及PD-1/PD-L1通路调控免疫记忆,且相较于血清抗体产生而言,免疫记忆细胞对于CQ的抑制作用体现为更敏感的指标。
其他文献
<正>学术界对《大宪章》的研究颇为单薄,可在现今我们却仍旧能够在世界各地看到“大宪章”的身影。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文献,其影响不仅限于历史上的英格兰,更广泛影响世界各地。著名英国历史学家丹·琼斯将《大宪章》这一枯燥乏味的文本赋予鲜活的生命,生花巧笔地带我们有效厘清了其演变过程,重新审视了这一份特许状空前绝后的地位。本书主要研究1215年《大宪章》的故事,包括《大宪章》的诞生背景、演变过程以及深远的影
期刊
目的 探讨神经功能损伤与脑卒中后发生继发性癫痫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诊治的脑卒中病人525例为研究对象,检测病人脑卒中发作3天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观察病人脑卒中后2个月内有无发生继发性癫痫,分为癫痫组、无癫痫组,比较两组病人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以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Spearman分析神经功能损伤与脑卒中后发生继发性癫痫的相关性。结果 癫痫组
期刊
《大宪章》诞生800周年之际,全球知识界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首先,《大宪章》是英国珍贵的思想遗产,英国学者以英国为主体,确立了《大宪章》在英国历史、法律和宪法中的核心角色。其次,《大宪章》也是世界共享的思想遗产。在全球史视域下,各国学者都试图结合本国法律制度和历史发展,对《大宪章》进行阐述和解释,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在民族史视域下,英国是《大宪章》研究的主体和中心,但在全球史视域下,《大宪章》研究存
期刊
目的:目前报道的恶性肿瘤中,肺癌的死亡率位居首位。寻找肺腺癌(LUAD)中的表达差异分子,并研究其致癌的分子机制能够成为肿瘤检测和靶向治疗的基础。ARHGEF16是一种Rho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主要调控GDP交换GTP激活Rho GTPases,影响重要的生物过程。最早研究发现ARHGEF16可以促进未转化的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发生恶性转化,当使用ROCK抑制剂Y-27632后能够抑制这种
学位
<正>一、活动的背景近日,我们正在开展"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主题伊始,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蛋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们分享。在分享的同时,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蛋宝宝是从哪里来的?是鸡妈妈生的吗?所有的蛋都是鸡妈妈生的吗?面对孩子们的好奇,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也参与了讨论,萱萱妈妈还淘遍了周边的市场,买了一对鸡宝宝和一只鹅宝宝带到了
期刊
目的了解国内老年慢性病患者对药物不良事件的认知、经历与应对的体验;构建适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报告药物不良事件评估工具,验证其内容效度;收集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信息及自我报告药物不良事件,评价评估工具的可接受性。构建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药物不良事件风险预测模型,为识别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药物不良事件的高风险人群提供筛查工具。方法混合性研究方法1.基于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老年慢性病患
学位
目的:调查唇腭裂患者照顾者家庭功能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明确影响家庭功能的关键变量;通过证据综合的方法,综合关键变量的循证证据;构建以家庭功能为焦点的唇腭裂患者照顾者家庭调适干预方案。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8月就诊于国内两所唇腭裂治疗中心并符合纳排标准的唇腭裂患者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荷斯希望量表、心理韧性量表、简式育儿压力问卷
学位
目的:卵巢癌是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皮来源的卵巢癌是卵巢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85%-90%。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尽管如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仍不足30%。究其原因,与卵巢癌易复发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开发研制有效的治疗药物、进一步完善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策略是提高卵巢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键,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改
学位
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是导致长期移植患者最终器官衰竭的主要原因。在早期研究中,适应性免疫细胞被认为是参与慢性排斥反应的主要细胞类型。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出现,适应性免疫细胞在移植反应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使移植后患者的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率仍然很低。因此,固有免疫细胞在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近些年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显示,固有免疫细胞特别是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在
学位
<正>继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后,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足见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在幼儿园阶段,劳动教育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其他形式体现。例如,小班幼儿自主穿衣,树立自我服务意识,提高自理能力;中班幼儿做值日生,树立服务他人意识;大班幼儿照顾动植物、认识不同职业,树立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