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微平面-裂缝带耦合分析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y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作为一种典型的准脆性材料,其内部存在微裂缝,这种微裂缝对拉应力十分敏感,破坏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目前存在的描述混凝土行为的模型中,微平面模型能够通过更加简单的概念、统一的参数实现对混凝土材料宏观行为微观现象的模拟。然而单纯的微平面模型很难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对混凝土结构应变局部化的精确模拟,数值计算结果受网格差异影响较大。裂缝带模型将断裂能作为材料的一个基本参数,根据不同的离散网格,对应力应变软化曲线进行调整,使断裂能保持唯一。本文基于ABAQUS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了分析混凝土应力场的裂缝带模型,并将裂缝带模型与微平面模型进行结合,以期更加客观地模拟混凝土的实际开裂行为。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程序中提供的VUMAT二次开发接口,采用FORTRAN语言,开发了裂缝带子程序,用以模拟混凝土的实际开裂行为,并通过对单轴拉伸试验、四点加力缺口梁试验、无缺口梁弯曲强度试验的数值模拟,验证该程序的合理性。(2)基于等效局部化理论,利用ABAQUS提供的VUMAT子程序接口,实现微平面理论与裂缝带模型之间的耦合。主要耦合思路为:在三维模型中的每一个有限单元的每一个积分点处,均假设存在一等效局部化单元,这个单元是由混凝土特征尺寸宽度的应变软化区与弹性行为区域进行的耦合。耦合的目的是实现微平面理论与裂缝带模型的之间的等价性,降低微平面模型在数值模拟试验中的网格敏感性,从而更加真实的反映出混凝土非线性运算中的力学响应。(3)利用微平面-裂缝带耦合程序,对不同单元尺寸的试件进行单轴拉伸、单轴压缩及无缺口梁开裂的数值模拟,并与单纯微平面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微平面-裂缝带耦合程序能够有效的避免应变局部化引起的有限单元网格敏感性问题,更加真实的模拟混凝土破坏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响应。(4)利用微平面-裂缝带耦合子程序,对混凝土挡墙工程实例的开裂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微平面-裂缝带耦合程序能够实现工程尺度问题的分析应用,同时计算结果也呈现出一定的可信性,但是程序的工程应用对于模型网格尺寸大小的要求仍然有所限制,计算效率也有待提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开发与优化。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人群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患病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死亡率也逐渐上升,目前业已变为主要危害人们健康最常见
肠道是机体吸收与转运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且肠道对谷氨酰胺的利用率提高时,能减少其他氨基酸的消耗。新食品原料L-茶氨酸是茶叶尤其是绿茶中的一种特征性的非蛋白质
随着目前高强混凝土在我国工程实践中的大量应用,其开裂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大量工程实践表明,钢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会引起混凝土的收缩开裂,进而降低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因
控制碳纳米管生长出不同阵列结构的取向碳纳米管薄膜,是碳纳米管获得实际应用的关键。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可用作超黑吸光材料,用于消除空间相机中光路传输过程产生的杂光
我国的高等级路面结构主要以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且水泥稳定碎石的疲劳寿命直接影响着整个道路结构的质量与寿命。目前,对水泥稳定碎石疲劳性能研究主要通过室内试验为主,如拉伸疲劳试验、压缩疲劳试验、弯曲疲劳试验和劈裂疲劳试验,由于试件的受力模式、试件形状、成型方式、搅拌方式及尺寸差异,得到的试验结果也截然不同。普遍用于分析水泥稳定碎石疲劳试验结果的S-N疲劳模型往往不能消除应力状态、试件形
现如今,沥青路面开裂已成为道路工程中主要病害之一。无论是在冰冻地区,还是在非冰冻地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现象。沥青路面开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沥青在低温下其断裂性能会降低。工程中一般依靠断裂性能试验测定沥青材料的断裂参数,从而评价其断裂性能。但是,这一方法在试件制作以及断裂参数计算方面较为复杂,测试精度受试件尺寸的影响较大。随着表面科学的迅猛发展,相关学者研究发现沥青材料的表面能与其开裂现象存在一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化验检查结果,以及患者内科治疗和不同手术时机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旨在寻找最佳的治疗方
王学仲的书法成就在当代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一位全才型的艺术家,他的山水画作品却鲜有人知。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使他拥有丰厚的国学基础,但是这却不能禁锢他追求现代文人
背景及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与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慢性肝损伤疾病之一。最近有研究证明了CK-18可能与冠心病(CAD)有关。本研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传统的化石能源已经不能够负担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众所周知,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资源有限,而且在转化成能源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