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群优化算法的改进与应用

来源 :上海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d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以及认识与改造世界范围的拓宽,人们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其中高效的优化技术和智能计算的要求日益迫切。微粒群优化算法是一种新兴的智能优化算法,其概念简单,实现容易,自从kennedy和Eberhart于1995年提出以来,在短短几年之内便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一些领域获得了成功应用。微粒群优化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但同时也有易陷入局部极值的缺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微粒群优化算法的改进与应用,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模拟退火算法具有较强的局部搜索能力,并能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但它的全局搜索能力不强。本文将微粒群优化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结合,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的微粒群优化算法。该算法能克服微粒群优化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的缺点,且不断缩小优化变量的搜索空间,有较高的搜索效率。应用该算法对测试函数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对旅行商问题、车辆路径问题、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这三种受约束的、离散的组合优化问题,本文采用微粒群优化算法分别进行了应用研究。 对微粒群优化算法的速度位置算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改进的微粒群优化算法,该算法符合组合优化问题的特点,在求解旅行商问题上有较高的搜索效率。将此改进微粒群优化算法分别应用于14个点的TSP问题以及中国旅行商问题中,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目前已知的最好解。 设计了求解车辆路径问题的一种新的实数编码方案,将车辆路径问题转化成准连续优化问题,并采用罚函数法处理约束条件。应用该微粒群优化算法求解了多个车辆路径问题的算例,并与遗传算法和双种群遗传算法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更有效地求得车辆路径问题的优化解,是解决车辆路径问题的有效方法。 构造了微粒表达方法,提出了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一种混合微粒群优化算法。通过整数规范化,微粒群能在整数空间内对问题进行优化求解。该算法能克服基本微粒群优化算法精度较低,易发散的缺点,有较高的搜索效率。实验仿真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在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嵌入式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性能强、可靠性高,以及面向行业应用的突出特点,目前已经广泛
赋予智能系统以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丰富的人机交互功能是智能系统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的必由之路。在实际的交互过程中,要想完成智能体与人类用户的自然有效的交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都对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问题很感兴趣。但他们一般都将目光投放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上面,很少有人关注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本论文主要对基于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异步电动机间接矢量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和用硬件实现该控制系统。 矢量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是在电机理论、机电能量转换和坐标变换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是将异步电动机的模型通过坐标变换,使之成为直流电机模型,将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按转子磁场定向的两个直流分量并加以控制,从而实现磁通和转矩的解耦控制,以期达直流电机的控制效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对产品质量的意识逐渐增强,喷印标识技术已注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国内喷码机喷印标识技术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标识技术,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
同步定位与制图(SLAM)是指机器人在构建周围环境地图的同时将自己在其所构建的地图中定位。多机器人自身所具有的高效及鲁棒特性能够实现在大区域环境下的准确定位和快速制图
道路交通运输作为基础设施支撑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断发生的交通事故、持续的交通拥挤以及交通发展所引起的空气污染和环境破
伺服系统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等领域,对控制精度以及鲁棒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在实际中往往存在着参数摄动以及外界干扰,为了改善伺服电机的控制性能,本文针对含有非周期扰动和参数不确定性的双电机耦合伺服系统,提出了H_∞鲁棒重复控制和鲁棒滑模变结构重复控制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控制器可以实现对参数不确定以及非周期扰动的抑制,提高系统鲁棒性,实现对周期目标输入信号的精确跟踪,克服现有重复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存在的
本文以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ACR树脂生产过程仿真与优化控制”(2001H020)以及“化工过程控制仿真系统开发模式的应用研究”(2003xdyy26)为背景,进行了ACR生产工艺过程仿真系统的设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停车难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停车诱导信息系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本文以中关村西区地下停车设施为研究背景,介绍了停车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