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体中纳米塑料的分离与鉴定方法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wo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料制品或微塑料颗粒会在环境中持续破碎化,产生直径小于1000 nm的纳米塑料,这些纳米级的小颗粒更容易携带有机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并造成危害。目前对于环境样品中纳米塑料的分离与鉴定方法研究仍比较缺乏,发展更多可行的分离与鉴定方案是提高对环境纳米塑料认知的重要基础,也是评估微纳塑料颗粒污染生态风险的首要步骤。因此,论文根据纳米塑料的分析流程,把控分离、富集和鉴定的关键环节,选取城市河水作为研究的环境介质,以微纳塑料系统性生态风险评估为指导思路,提出了“图谱结合”的分离与鉴定环境水体中纳米塑料的技术方案。论文旨在揭示纳米塑料分离与鉴定过程中的难点和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推进环境纳米塑料分析方法建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根据环境水样的分析流程,本研究分析了常用的微孔滤膜过滤法对纳米塑料分离效率的影响。过滤过程能够去除大粒径的杂质和微塑料,减少对纳米塑料分析的干扰。研究发现,结构能够影响对不同形状微塑料的去除率,其中尼龙膜(双层孔型)对纤维状颗粒的去除率最高(99.2%),聚碳酸酯膜(单层孔型)对碎片状颗粒的去除率最高(80.8%)。滤膜孔径能够影响微塑料的去除率和纳米塑料的截留率/损失率,1μm孔径滤膜可以去除微塑料但同样截留了样品中88.5%的纳米塑料。环境水样的验证结果表明,使用20μm孔径滤膜去除了9.4个/L浓度的微塑料,去除率最高且过滤时间短,同时能够降低纳米塑料的损失率,在滤液中保留更多纳米塑料颗粒以供后续分析。(2)经过预过滤的河水样品被用于进一步探究富集分离纳米塑料的新方法。为提高河水样品中纳米塑料的浓度,建立了使用超速离心法富集分离河水中低浓度(108–109个颗粒/L)、碎片状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的分析流程,并发展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定量纳米塑料浓度的方法,检测限为7.24×108个颗粒/L。经超速离心后,河水中的聚苯乙烯碎片标准品被成功地分离富集,浓度约为原先的50倍,回收率达87.1%。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增强暗场显微镜-高光谱成像光谱仪(HSI)的结果显示,富集分离得到的颗粒形貌与成分均未改变。研究表明,超速离心法是一种高效的、温和的、非破坏性的富集分离新方法,这种基于环境特征标准品建立的富集分离方法有望应用于其它类型的环境水样。为了对离心后水样中的纳米塑料进一步分离和筛选,测试了光活化染料NVOC2-Q-rhodamine-5-PEG3-azide对塑料颗粒的染色效果。被认为较难染色的聚氯乙烯(1478.866/4095 a.u.)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894.865/4095 a.u.)塑料均有较高的荧光强度增长,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实现对纳米塑料的定位。(3)经过富集分离或染色的纳米塑料样品被制样于基底上进行成分确认。研究对比了氧化铝滤膜、载玻片、石英和云母基底在显微拉曼光谱、原子力拉曼光谱以及原子力红外光谱上的检测效果。聚合物成分依赖谱库对光谱数据的确认,但商业谱库存在对老化塑料匹配率低以及天然纤维素识别混乱的缺陷。研究发展了特征峰法并建立了自定义谱库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结果显示,1105 cm-1特征峰能够帮助识别颗粒是否为天然纤维素;通过向谱库中添加本地产品的光谱能够提高匹配结果的准确率。此外,研究还建立了使用HSI技术鉴定河水中纳米塑料碎片的新方法,并对比了不同溶剂对光谱的影响。HSI技术能够快速获取颗粒的成分信息、数量和暗场中的形貌特征。同种纳米塑料分散于超纯水和表面活性剂Tween 20中的光谱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建立HSI参考谱库时应考虑溶剂对纳米塑料谱图的影响。研究聚焦了纳米塑料分析的关键环节,使用了具备环境特征的低浓度、碎片状的纳米塑料标准品作为研究对象,并率先采用了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富集出河水介质中的环境特征纳米塑料标准品,开发了暗场显微镜-高分辨率光谱技术和对应的参考谱库对富集分离所得的纳米塑料进行鉴定和成分确认。经过对环境水样中环境特征纳米塑料标准品分离与鉴定方法的研究,本学位论文建立了以“图谱结合”为目标的分离和鉴定纳米塑料的新方法,提出了与微塑料分析相衔接的纳米塑料方法学框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将纳米塑料的分离与鉴定方法研究推进了一步。由本研究可知,纳米塑料分析仍存在瓶颈和挑战,今后还需继续发展纳米塑料分析方法的研究。
其他文献
疾病是威胁健康的元凶,越早的实现检测对于许多常见的重大疾病的治疗越有利,因此对生物标志物的灵敏检测对临床疾病诊断具有巨大的意义。目前应用的生物化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法、蛋白组学法、质谱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为了实现待检测物的快速分析和跟踪,生物传感技术应运而生,它结合了分析化学、生命科学、信息学和物理学等众多学科和技术。在生物传感技术中,无论是核酸类传感系统、免疫类传感系统、细胞类传感系统还是微生
学位
在接触周围环境时,人们能够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无目的地、不知不觉地、自动地获得有关事物之间结构关系的知识,即发生了“内隐学习”。内隐学习对个体适应性起重要作用,因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鉴于生活中诸多事物间的规则是具有时间先后顺序的序列规则,研究者提出了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SRT)任务,将之运用于内隐学习的研究中。在SRT任务中,通常依次呈现一系列位置不同的视
学位
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中,粘附型GPCR利用其胞外结构域上的各种结构模块参与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继而发挥调节细胞粘附功能;与此同时,胞外粘附结构域结合配体的信号会传递至其下游GAIN结构域,使其释放出自激活多肽Stachel从而活化其下游跨膜结构域,引发经典GPCR胞内信号通路。CD97和EMR2是粘附型GPCR亚家族ADGRE中表达最广泛的成员,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开展
学位
公平准则是人们共同遵从和维护的核心社会规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以往有关经济博弈的研究表明,当个体作为第三方(旁观者)目睹分配者进行不公平分配时,通常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惩罚分配者或者补偿遭受不公平分配的接受者,以此来维护公平。但以往研究通常聚焦于分配者有意的不公平分配行为,即分配者的分配意图和分配结果相一致。分配者的分配意图是指分配金钱的个体为了得到某种分配结果而采取行动的愿望和主
学位
光化学探针是人们快速准确了解目标分析物的化学信息和感知微观世界的有效工具。从作用机制上讲,光化学探针大致可以分为纯化学反应型和非共价键作用主导型两种。其中,化学反应型探针在响应过程中涉及到共价键的断裂与生成,且大多数情况下不可逆,故此类化学反应型探针仅能实现一次性传感。这使得化学反应型探针在重复利用和对目标分析物的动态监测等方面具有很大局限性。相反,超分子非共价键作用的动态可逆、刺激响应等特点在可
学位
滨海湿地具有固碳减污、保堤护岸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作为一种典型的生物地貌生态系统,滨海湿地高度敏感而脆弱,极易受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威胁。在海平面上升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盐沼生态系统正经历严重退化。由于生物地貌生态系统存在生物学、生态学和地貌学之间的动态特征和复杂的反馈机制,科学保护和管理盐沼生态系统仍然是一项迫切且艰巨的任务。本论文以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为研
学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十足目(Decapoda)、弓蟹科(Varunidae)甲壳类动物,其广泛分布于我国不同的沿海和内陆淡水环境中,是我国最有价值的淡水渔业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各种疾病的不断出现导致我国水产养殖者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对其开展免疫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华绒螯蟹以及其他甲壳动物的免疫防御机制,同时对于中
学位
环境安全问题是当下全球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亦可视为一种宝贵的含“C”资源。围绕CO2的回收与利用,通过建立高效的人工碳循环、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以及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发展将有助于同时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从而实现新时期绿色可持续发展。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电催化技术,可在常温
学位
政府对大学办学绩效、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大学面临各类综合评价、教学评价方面的压力,需要不断优化内部治理体系,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不断提升办学绩效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分权的同时加强对院系的综合评价是重要的治理手段,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宏观背景下,原有的院系综合评价体系需进一步优化。在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院系教学综合评价的理论研究相对于评价实践存在理
学位
本研究聚焦小学课堂回音的话语分析。课堂回音是课堂话语的一种形式,主要指学生应答教师提问后,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再次作出回应。本研究首先旨在探索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中回音的类型与话语组织策略,以此为基础,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教师利用回音建构意义的方式与结果。本研究中纳入分析的14节小学数学课来源于2020-2021学年三所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基于对研究数据的转录、编码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我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