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微波消融治疗短期疗效及并发症观察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以非小细胞肺癌为核心,对该疾病患者进行微波消融治疗,评价其疗效、并发症等研究,具体目的为(1)探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前采用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风险;(2)探究常规化疗方案与微波消融术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对我院于2014年-2015年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随机样本抽取,共抽取50例,将其进一步随机分成25例微波消融组与25例化疗对照组;微波消融组接受微波消融术与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化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微波消融组术后微波消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微波消融组与化疗对照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短期(3个月)疗效、KPS(一般状况)评分、OS(总生存时间)以及PFS(无进展生存时间)指标。
  研究结果:
  1.疗效对比。术后影像学评估:据研究结果显示,微波消融组的25例患者在接受微波消融术治疗后,于24小时的间隔进行CT扫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25例患者的27个消融病灶中,肿瘤部分存在不均匀低密度以及病变周围的朦胧样毛玻璃样的阴影;另外8例患者的消融灶内出现气泡,1例患者的1个病灶在完成微波消融术后的CT扫描结果中,其病灶部分的密度未有任何降低,且病灶周围的磨玻璃未出现任何改变。经过6个月这些在CT扫描下发现,这些情况均已消失。另外,从短期疗效上看,微波消融组完成4个周期微波消融术治疗以及化疗、化疗对照组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后,均接受疗效评估。其中,微波消融组患者完全缓解的有3例,部分缓解的有5例,稳定的有13例,有进展的有4例,总有效率为32.00%,疾病控制率为84.00%;化疗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的有1例,部分缓解的有2例,稳定的有11例,有进展的有11例,总有效率为12.00%,疾病控制率为56.00%。微波消融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化疗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P>0.05;微波消融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化疗对照组,且P<0.05。
  2.微波消融相关并发症。微波消融组患者接受微波消融术后,于30天内并未产生消融相关针道种植转移的并发症,同时也未产生消融相关死亡事件。观察到微波消融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占32%,其中有3例出现了胸腔积液,4例气胸,1例发生感染;此外,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大多数都是Ⅰ级和Ⅱ级不良反应,出现三级不良反应的例子只有2例,这2例气胸要通过插管来排出胸腔里的积气。另外,有9例患者在微波消融后出现了融后综合征,该综合征主要反应便是发烧,一般都是三到五天可以恢复的中低烧,超过38.5℃的有两例,这两例可以通过服用镇痛药以及相应治疗后恢复。
  3.生存分析评价。在对两组患者进行5-36个月的采访后,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微波消融组和化疗对照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时间。其中,微波消融组在随访后第一年、第二年以及第三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9%(17例)、46%(12例)、19%(5例),中位生存期0S为20.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1.6月;化疗对照组在随访后第一年、第二年以及第三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14例)、18%(5)例、8.5%(3例),中位生存期0S为15.8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4.5月。在上述数据分析基础上,采用Log-rank检验,观察者和化疗对照组3年总生存无明显差异,微波消融组无进展生存时间优于化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微波消融组和化疗对照组0S,微波消融组中位OS20.3月,化疗对照组中位OS11.6月,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微波消融组和化疗对照组PFS,微波消融组中位PFS15.8月,化疗对照组中位PFS4.5月,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
  4.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对比。微波消融组患者生存质量KPS为改善等级的有7例,稳定等级的有16例,恶化等级的有2例,恶化率为8%;化疗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KPS为改善等级的有2例,稳定等级的有15例,恶化等级的有8例,恶化率为32.00%;微波消融组恶化率显著低于化疗对照组,且P<0.05。
  5.化疗毒副反应情况对比。化疗后,微波消融组中出现骨髓抑制的有14例,发生胃肠道反应的有11例;化疗对照组中出现骨髓抑制的有12例,发生胃肠道反应的有13例。其次,微波消融组发生3级不良事件的有2例,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化疗对照组发生3级不良事件的有3例,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两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P>0.05。另外,其他包括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血红蛋白减少、肝功能损害以及肾功能损害在内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微波消融组包括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在内的分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与化疗对照组相应层级与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且P>0.05。
  结论:
  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常规的化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微波消融术进行治疗,有助于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时间,对于增加疾病控制能力、降低死亡风险具有显著价值。同时,微波消融术的并发症风险较低,化疗不良反应也与化疗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该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Ga-枸橼酸钠肺肿瘤显像与CT诊断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对108例肺癌患者及对照组42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行Ga-枸橼酸钠肺肿瘤显像及CT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肿块穿刺、支气管镜活检等证实,其中鳞癌4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34例、腺癌24例、肺泡癌8例,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别记录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淋巴结数目,最终经开胸手术证实,肺癌患者不包括肺转移瘤、肺癌放
细胞周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其调控受到一系列调控因子的影响,而调控的正常与否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P27Kip1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与肿瘤的关系更加受到研究者的关注。P27Kip1是广谱的CDK抑制剂,对细胞周期起负性调节作用,参与细胞的凋亡和分化。As2O3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已经得到认可,本次实验应用As2O3、TGF-β1单独或联
矽肺是长期工作在较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环境中,吸入二氧化硅达到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对人体危害严重,而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已有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及其形成的网络系统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D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调控肺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合成与降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NB4细胞为APL细胞株,具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抑癌基因P27kipl作为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因子,是一种多功CDKI(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
学位
目的:对比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骶管复合氯胺酮麻醉、七氟烷-喉罩麻醉、两者联合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明确不同麻醉方案的临床应用优势及不足,为该类手术麻醉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5月为病例选取时间,纳入年龄≥2岁,<7岁ASAⅠ或Ⅱ级、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126例,按照患儿入院登记顺序随机分为对照1组(骶管复合氯胺酮麻醉)、对照2
学位
目的:  探究吸烟是否会影响肺鳞癌(LungSquamousCellCarcinoma)患者机体内基因表达状况,探究其基因表达差异,确定表达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通过探讨吸烟与DNA甲基化以及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得出其对肺鳞癌的影响。  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从TCGA(TheCancerGenomeAtlas,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数据库收集肺鳞癌的数据,其中临床样本信息共504
学位
目的:在甲状腺高频超声检查基础上,应用超声造影分析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癌病灶之间超声造影表现及造影曲线分析的差异,及其在诊断方面的意义。  方法:  选取在我院诊治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6例,总计有131个甲状腺结节,其中PTC及PTMC共92个。在高频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CEUS表现。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结节分为良性结节、乳头状癌、微小癌三组,分别以甲状腺结节
学位
目的:  探讨维甲酸X受体(RetinoidXReceptor,RXR)介导的氧化应激途径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pulmonary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PIRI)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70只SPF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七组(n=10):正常对照组(C)、假手术组(S)、假手术+RXR激动剂9顺式维甲酸(9-cisretinoidacid,9-cRA
目的:  探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样病变免疫荧光(IF)分类法的改良,以期更好地认识MPGN的发病机制及鉴别MPGN样病变的病因。重新认识特发性MPGN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以1994年1月至2018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诊断的MPGN样病变118例为对象,采用我们在Sethi等提出的IF分类法(IF分类法)基础上探索的改良IF分类法(改良IF分类法)结合电镜检查
研究背景和目的  大脑静脉及硬脑膜静脉窦共同组成脑静脉系统,其中包含大脑浅静脉、大脑深静脉、中脑静脉、脑桥静脉、延髓静脉、间脑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脑静脉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脑静脉血液循环在保障脑血流畅通、血供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大脑内静脉(internalcerebralvein,ICV)是脑深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侧出现,位于第三脑室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丛内;回流大脑半球深部的静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