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ac-1/p120在术后持续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Epac-l/p120在术后持续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kin/muscle incision and retraction,SMIR)模型,模拟临床上手术切口皮肤肌肉牵拉过程,应用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变化评估大鼠痛行为学的表现;观察切口周围伊文思蓝溶液在血管外的漏出量,以检测手术后切口周围组织血管通透性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切口周围组织中CD34阳性的内皮细胞及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的表达变化;观察SMIR术后切口周围组织、背跟神经节(dorsalroot ganglion,DRG)、脊髓中Epac-1/p120的表达变化及定位;观察SMIR术后脊髓中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手术切口周围组织、DRG、脊髓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通过腹腔注射8-pCPT、CE3F4进行分组干预,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痛行为学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手术切口周围组织中p120及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通过鞘内注射8-pCPT、CE3F4进行分组干预,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痛行为学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中p120及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在SMIR术后出现进行性的痛行为学变化,表现为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的持续显著降低。(2)手术后切口周围组织中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达显著增加,伊文思蓝渗出显著增加。(3)与假手术组相比,SMIR组大鼠术后手术切口周围组织、DRG、脊髓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4)在切口周围组织中Epac-1与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共标;p120与 CD68 阳性的巨噬细胞和CD34阳性的内皮细胞共标;在DRG中Epac-1主要分布于神经微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阳性的大神经元以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peptide,CGRP)、异凝集素 B4(Griffonia simplicifolia isolectin B4,IB4)阳性的中小型神经元中,p120主要分布于NF200阳性的大神经元;在脊髓中Epac-1主要分布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中,p120主要分布于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中。(5)SMIR术后早期激活脊髓背角中的小胶质细胞,随后激活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脊髓背角IBA1、GFAP免疫阳性反应增加。(6)腹腔注射使用8-pCPT激活Epac-1后,能够下调切口周围组织p120的水平,促使切口周围组织中炎性因子、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表达增加,同时对大鼠有明显的促痛作用。(7)鞘内使用8-pCPT后能够下调正常大鼠脊髓中p120的水平,能够激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8)腹腔注射CE3F4抑制外周的Epac-1后,能够上调大鼠切口周围组织中p120水平,降低切口周围组织中炎性因子的水平;CE3F4对大鼠术后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同时促使大鼠切口周围组织伊文斯兰渗出减少,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的表达显著降低。(9)鞘内使用CE3F4抑制Epac-1后,能够上调大鼠脊髓中p120水平,降低脊髓炎性因子的水平,抑制大鼠术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结论Epac-1/p120参与了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发生发展,CE3F4的使用对术后持续性疼痛大鼠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这可能与上调了 p120的水平,抑制了切口周围组织及脊髓的炎症反应,抑制了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性血管性水肿的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均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治疗,治疗组加用健脾消肿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水肿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gE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效果好。
期刊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常见新生儿严重肠道感染疾病之一,促炎反应失调是重要的疾病机制。巨噬细胞是肠道炎症反应调控的关键枢纽,与多种疾病中发生组织免疫损伤有关,现有研究也认为巨噬细胞与NEC肠道上皮免疫损伤存在相关性;此外,有研究表明肠道巨噬细胞可调控潘氏细胞维持肠道干细胞功能,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更新与修复。这两种结论揭示了 NEC肠道巨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Stroke)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世界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其中由脑缺血引发的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以溶栓和血管内手术恢复血流为主。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治疗时间窗短暂和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故临床应用受限。虽然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复杂,但围绕神经元存活是目前国内外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新手段的焦点。神经元的存活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的维持对
学位
硫化锌矿浸出渣中有价元素丰富,是重要的二次资源,但因其性质、结构极为复杂,实践中分选回收效率往往较低。深入研究浸出渣工艺矿物学性质对其高效回收具有重的理论价值。对内蒙古某中大型锌冶炼厂的氧压锌浸出渣进行了深入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锌浸出渣含硫44.33%、铅2.65%、锌4.24%、银192 g/t,主要有用矿物为单质硫(硫磺)、闪锌矿、铅矾等,银可能主要赋存于含铅矿物中;含有近20%的可溶
期刊
第一部分 抗磷脂抗体在增生性和膜性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作用目的:抗磷脂抗体(aPLs)是一组以磷脂和/或磷脂结合蛋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总称,以往认为抗磷脂综合征肾病(APSN)是抗磷脂抗体肾损伤最主要的形式,实质为非炎症性血栓性血管病,但aPLs在肾小球的免疫性相关炎症性损伤中的作用尚未被充分研究。而狼疮性肾炎(LN)是典型自身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本研究以其为研究对象,探讨aPL是否在自身免疫性炎症损
学位
<正>肠内营养是目前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营养方式。主要是指为一些存在消化功能障碍并且不能正常膳食的患者实施口服或管饲途径营养素的方法。营养素组成的营养液通过肠内营养的方式注入患者的胃肠道。肠内营养的重要性营养是患者在患病后身体康复的最基本的条件。肠内营养能够提供机体基础所需,同时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患者改善消化道结构。在进行营养支持后,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期刊
本课题包括三个部分:(1)超声造影成像及组织病理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研究;(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3)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第一部分 超声造影成像及组织病理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超声造影评估具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指征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学位
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 injury,AKI)是住院患儿尤其是重症患儿常见的疾病,和患儿的病死率增高明显相关[1]。AKI的病死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与无法早期识别并靶向特定发病机制的精准治疗有关[2]。积极探寻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并从中寻找能够早期识别AKI的生物标志物,对于及时治疗,从而减少AKI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早期准确地识别AKI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3-5]
学位
脓毒症(Sepsis)是全世界住院患者最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据调查,全球每年脓毒症相关患者超过1900万,其死亡率超过40%,而在存活患者中约有300万存在如感染性心肌病的器官功能障碍和(或)认知功能的障碍。随着对脓毒症研究的不断深入,脓毒症现被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所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并危及生命的疾病,其中宿主的免疫反应是不受控制的,并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脓毒症的免疫发病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学位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心肌分层应变技术评价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收缩功能改变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2D-STE)测量心肌分层应变评价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 rat,SHR)和正常血压大鼠(Wistar-kyoto,WKY)左心室心肌收缩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