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子叶分支的花粉形态和演化研究——兼论泽泻目的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子叶分支(monocots)是被子植物辐射演化的主要分支之一,包括11目76科约65,000种,代表了整个被子植物物种数的四分之一之多。长久以来,探明该分支的起源、系统关系和形态演化样式对于进化生物学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意在揭示该分支的花粉形态演化趋势和式样以及探讨花粉形态的系统学价值;对花粉性状和相关生态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为进一步的理解花粉性状变化的演化机制和驱动因子提供了新视角。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泽泻目(Alismatales)的叶绿体基因组演化,并进一步的利用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手段探讨泽泻目内部各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特别是确立了岩菖蒲科为泽泻目最基部的类群。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单子叶分支的花粉形态和演化  本研究对该分支11目69科中120个类群和来自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9目的16个类群的19个花粉性状和2个生态因子进行分析。花粉形态数据基于已有的文献报道和本研究观察。根据Chase等(2006)的DNA矩阵构建了一个新的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树,采用了简约法(fitch parsimony)、最大似然法和分层贝叶斯法(hierarchical bayesian inference)推导花粉性状的演化式样和寻找花粉形态的系统价值。进而,推断出了单子叶分支的明确的祖征,并为单子叶分支不同等级的类群的界定提供了花粉证据。其中,变化程度最高的目为泽泻目(Alismatales)、露兜树目(Pandanales)和鸭跖草目(Commelinales),最低的是天门冬目(Asparagales)和姜目(Zingiberales)。在花粉性状当中,花粉极面观(outline in polar view)、花粉大小(size)、覆盖层(tectum extent)和覆盖层纹饰(tectum sculpture)等性状在演化过程中变化程度最高,而分散形式(dispersalunit)、环纹(annulus)、中间层结构(infratectum structure)和足层(foot layer)变化程度最低。此外,通过花粉性状变化演变分析发现,单子叶分支的演化历史中,花粉在阿尔布阶到土伦阶(Albian-Turonian stage,114-90Mya)期间经历了一次最为快速的形态转变。  2.花粉性状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演化  对花粉外壁层次和生境湿度之间相关性演化分析,确认了两者间存在相关性的假说,其中外壁(exine)、覆盖层(tectum)和中间层(infratectum)的有无均和沼生-水生(helo-hydrophytic)生境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而外壁的有无较之其他外壁层次性状与沼生-水生生境之间的相关性更为强烈。在进一步的或然演化事件(contingent evolution)的假设检验中发现,在沼生-水生生境中,外壁的缺失这一性状状态十分稳定。这些结果均表明了生境湿度在单子叶分支花粉的演化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关键的选择压力。  3.泽泻目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  对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利川慈姑Sagittaria lichuanensis(泽泻科Alismataceae)、岩菖蒲Tofieldia thibetica(岩菖蒲科Tofieldiaceae)进行了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这在各自的科中均为首次。三者都具有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56,226bp、179,007 bp和155,512bp。其中,利川慈姑的叶绿体基因组是单子叶植物中迄今为止报道的最大的叶绿体基因组,同时也是被子植物中第二大的叶绿体基因组。这三个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与其他已测序的泽泻目类群有着类似的结构和排列,均共同编码着113个不同基因。然而,在利川慈姑和穿叶眼子菜的叶绿体基因组中,我们分别发现了一个约2.4 kb和约6kb的倒位现象。另外,将这三个新测序的叶绿体基因组与其他单子叶早期分化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进而发现了泽泻目叶绿体基因组在单子叶分支中的一个潜在的共衍征,即基因trnH完全或部分位于大单拷贝区(LSC)中。  4.泽泻目的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建立了22个类群的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矩阵,包含了单子叶分支早期分化的所有具代表性类群和外类群。基于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数据分区下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菖蒲目(Acorales)作为单子叶分支的最基部类群和整个泽泻目的单系性都得到了强烈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岩菖蒲科为泽泻目的最基部类群,这一结果不同于早先的大多以天南星科(Araceae)为最基部类群的研究结论。这些结果为我们理解泽泻目以至于整个单子叶早期分化类群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论文工作中对微带天线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首先,论文精确地分析了微带天线贴片上缝隙的作用和物理意义,给出了在微带天线贴片上开缝的串联电感网络模型.在此
着丝粒(centr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质主缢痕上的一个高度特化的区域,在中期时动粒(kinetochore)位于其表层。着丝粒既是染色体与纺锤体相连接的部位,又参与细胞周期中纺锤体
植物表皮细胞是植物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界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四亿五千万年前,在植物从水生演化为陆生的过程中,产生了覆盖其表面细胞的疏水脂类,使其能够适应陆地上
该文设计和研究了两种硅紫外光探测器(即UV探测器):浅结UV探测器和网结构UV探测器.其中的网结构UV探测器是由研究人员首次提出的新型UV敏感结构,国内外尚未见同类结构的报道.
随着通信速率的迅速提高,信道的噪声、非线性效应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为了降低对系统信噪比的要求,提高系统健壮性,前向纠错(FEC)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RS码的基
该文就采用CVD技术生长的GeSi合金和GaN半导体材料生长及其器件特性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作了研究.
长期以来,杂交和多倍化被认为是植物进化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它能通过基因、基因组的重组(recombination)和重整(reshuffling)以及表达调控水平上的变化迅速创造出多样化的新特
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首次综合阐述了薄膜制备的喷雾热分解方法.该文从溶液的配制、制备工艺手段以及成膜机理等各方面对喷雾热分解方法进行了总结.该文报道了
论文以微电子器件中重要的基础材料Si为研究对象,围绕SIMS定量分析展开了应用和基础研究.首先,结合SIMS前沿应用领域的发展简要综述了二次离子质谱学所面临的挑战及其最新进
该文探讨了传统的图象压缩编码方法存在的缺点,在静止图象压缩编码的分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图象分块编码方法,该方法在保证图象质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大大缩短了编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