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弹幕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虽缘起于二次元文化,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走向大众化和主流化,并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直播、电子书阅读、在线教育等各个领域。弹幕凭借虚拟共时性、即时性、互动性等媒介特征,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并催生了独特的弹幕文化,改变了年轻一代的兴趣结构、观看状态、社交模式以及行为模式。可见,对弹幕媒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在研究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时,提出了媒介情境理论,该理论在电子媒介和社会行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媒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因此,本文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为理论基础,按照“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新角色”的理论框架,探讨弹幕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怎样影响人们的观看、思维和行为方式,怎样影响网络时代的社会交往,以及怎样影响人们的群体身份和社会角色。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述,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弹幕和媒介情境理论的研究,这是本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
第一部分对弹幕和媒介情境论分别进行介绍。首先对弹幕的由来和含义进行梳理,从即时性、互动性、碎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媒介特征,从弹幕与视频、电影、电视、直播、阅读等媒介的结合来分析其具体应用。其次,从媒介、场景与信息系统三者的关联,新媒介营造新场景,行为模式的改变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四个方面,对媒介情境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再次,阐述媒介情境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延伸,梳理“场景”概念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流变,并分析运用媒介情境理论研究弹幕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论述弹幕如何构成场景以及构成了怎样的场景。弹幕场景的构建主要依赖于媒介技术、社会文化和受众需求,其中,媒介技术是驱动力,社会文化是推动力,受众需求是主动力。在这三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弹幕构成了一种兼具空间指向和情境指向的依托于原视频空间而存在的附着性场景,从形式上看则主要表现为跨越时空的媒介场景、信息共享的内容场景和虚拟在场的社交场景。
第三部分结合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讨论弹幕场景对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和社交模式造成的影响。弹幕场景可被看做是一种后台前置的表演舞台,弹幕参与者按照场景角色的不同分为台上的表演者和台下的观看者。台上的表演者在弹幕舞台上或是进行创造性的生产,或是仪式性地从众,或是颠覆性地狂欢,而台下的观看者则在观看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观看状态和思维模式,并为转变为表演者做准备。弹幕参与者们在弹幕场景中进行无身份化的、以兴趣共鸣和情感共振为目的的社会交往,并且主动加入到对场景定义的构建和维护中,这导致其交往行为一方面是自由而松散的,另一方面也受到行为规则和互动礼仪的约束。
第四部分从群体身份、等级制度和社会化阶段三个方面探讨弹幕场景中社会角色的变化。从群体身份看,群体身份的塑造由趣味聚合和符号区隔共同完成,弹幕族群基于共同的媒介趣味而聚集,并通过生成独特的符号体系来排除他者。从等级制度看,弹幕场景支持更平等的交往形式,以无差别赋予信息获取权和话语权的方式促使传统权威的消失,但也通过生成新的等级结构来维持场景的稳定。从社会化阶段看,弹幕场景通过创造共享的信息环境使儿童和成人的角色界限变得模糊,并导致了基于场景的再社会化过程。
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弹幕在不断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与影视、电子书、直播等其他媒介的结合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也对文化生产与传播、影视审美活动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也是未来的弹幕研究可以继续深入的方向。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述,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弹幕和媒介情境理论的研究,这是本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
第一部分对弹幕和媒介情境论分别进行介绍。首先对弹幕的由来和含义进行梳理,从即时性、互动性、碎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媒介特征,从弹幕与视频、电影、电视、直播、阅读等媒介的结合来分析其具体应用。其次,从媒介、场景与信息系统三者的关联,新媒介营造新场景,行为模式的改变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四个方面,对媒介情境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再次,阐述媒介情境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延伸,梳理“场景”概念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流变,并分析运用媒介情境理论研究弹幕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论述弹幕如何构成场景以及构成了怎样的场景。弹幕场景的构建主要依赖于媒介技术、社会文化和受众需求,其中,媒介技术是驱动力,社会文化是推动力,受众需求是主动力。在这三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弹幕构成了一种兼具空间指向和情境指向的依托于原视频空间而存在的附着性场景,从形式上看则主要表现为跨越时空的媒介场景、信息共享的内容场景和虚拟在场的社交场景。
第三部分结合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讨论弹幕场景对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和社交模式造成的影响。弹幕场景可被看做是一种后台前置的表演舞台,弹幕参与者按照场景角色的不同分为台上的表演者和台下的观看者。台上的表演者在弹幕舞台上或是进行创造性的生产,或是仪式性地从众,或是颠覆性地狂欢,而台下的观看者则在观看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观看状态和思维模式,并为转变为表演者做准备。弹幕参与者们在弹幕场景中进行无身份化的、以兴趣共鸣和情感共振为目的的社会交往,并且主动加入到对场景定义的构建和维护中,这导致其交往行为一方面是自由而松散的,另一方面也受到行为规则和互动礼仪的约束。
第四部分从群体身份、等级制度和社会化阶段三个方面探讨弹幕场景中社会角色的变化。从群体身份看,群体身份的塑造由趣味聚合和符号区隔共同完成,弹幕族群基于共同的媒介趣味而聚集,并通过生成独特的符号体系来排除他者。从等级制度看,弹幕场景支持更平等的交往形式,以无差别赋予信息获取权和话语权的方式促使传统权威的消失,但也通过生成新的等级结构来维持场景的稳定。从社会化阶段看,弹幕场景通过创造共享的信息环境使儿童和成人的角色界限变得模糊,并导致了基于场景的再社会化过程。
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弹幕在不断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与影视、电子书、直播等其他媒介的结合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也对文化生产与传播、影视审美活动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也是未来的弹幕研究可以继续深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