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磁共振技术联合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及微创治疗的疗效评估研究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多模态磁共振技术联合超声造影对小肝癌微创术前的影像诊断及治疗后评价作用,期望通过影像学的一些特征来找到肿瘤术前微血管侵犯(MVI)的依据,以此给临床治疗带来帮助。探讨小肝癌经微创治疗后(包括局部消融及TACE)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情况,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方法对小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5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小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31例,回顾性分析小肝癌病灶在多模态磁共振扫描上的信号特点及在超声造影上的影像特征。所有的病例术前都常规行磁共振及超声造影检查,磁共振扫描采用西门子3.0T设备及腹部线圈,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脂肪抑制、DWI及三期动态增强,对病灶进行定位、定量、定性分析及评估。观察病灶的影像特征,得出磁共振和超声造影的检出率、准确度,并讨论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与互补相关性。分析病灶的影像特点,尤其注重是否有微血管侵犯的征象。依据两种影像学方法呈现的影像学特征,对31例小肝癌病灶采用微创治疗,包括:12例微波消融,8例冷冻消融,5例TACE,4例TACE+微波消融,2例TACE+冷冻消融。所有患者微创治疗1个月后行磁共振复查(包括T1WI、T2WI、T2脂肪抑制、DWI及三期动态增强),分析术后影像表现以评价治疗效果。依据多次磁共振复查并随访,其中有20例随访半年以上,最长者随访时间达2年5月,从影像征象来分析远期预后情况。结果:(1)多模态磁共振扫描技术,T1WI、T2WI、脂肪抑制、DWI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78.13%、84.38%、100%,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6.88%、93.75%、87.50%,其中DWI的检出率最高。(2)超声造影中二维超声的检出率为65.63%,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0.63%、87.50%、81.25%。(3)磁共振增强扫描对于病灶的检出率与二维超声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超声造影相比,磁共振的检出率稍高于超声造影,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小肝癌的有30例,准确率为96.77%,超声造影诊断为小肝癌的有28例,准确率为90.32%。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稍高于超声造影,但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磁共振多b值DWI序列,术前ADC的平均值为(1.15±0.23)×10-3mm2/s,术后ADC的平均值为(1.80±0.26)×10-3mm2/s,术前、术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1例病例中共计32个病灶,其中有3个病灶边缘不光滑,有5个病灶动脉期瘤周有强化,提示可能存在微血管侵犯。(7)术后1个月复查磁共振,31例病例中30例治疗有效,占96.77%,病灶在消融或TACE术后,在D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原病灶区未见强化,提示肿瘤完全坏死。但在T1WI和增强扫描上,坏死组织周围一圈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光滑、均匀、薄壁的环状强化,提示术后炎性组织。1例有残留,在TACE术后,病变区仍呈DWI高信号表现,增强有强化,提示还存在部分有活性的病灶。远期随访中有20例随访半年以上,其中有3例复发,2例转移,15例病灶慢慢缩小,而后表现稳定,不再有明显变化。结论:(1)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和超声造影都能较高比例地检出小肝癌病灶,其中DWI的检出率最高。(2)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和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的准确度均较高,磁共振稍优于超声造影。(3)DWI上,术前、术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客观地反应微创治疗疗效。(4)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供一些术前微血管侵犯的依据,但仍需结合病理学诊断。(5)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能评估小肝癌微创治疗后的短期疗效,并在随访过程中评估远期预后情况,为下一步临床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Sirt3对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线粒体自噬相关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RPE细胞:使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RPE细胞,予以不同处理条件构建细胞实验组。2.检测高糖环境对RPE细胞的影响: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正常组、高糖组细胞的Sirt3、FOXO3a、PINK1、LC3B的m 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利用DCFH
学位
目的:从组织学和蛋白水平探究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PT)对雨蛙素联合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小鼠模型缓解的有效性及潜在靶点,为SAP治疗提供新思路及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采用20只6~8周龄大小的C57BL/6J雄性小鼠,根据处理方式随机分为以下四组:(1)正常组
学位
农民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备受党中央关注。如何吸引农民工返回自己的家乡,并进行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前做好“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心。近年来,四川省H县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措施。然而,由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力度较弱、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建设不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参与度不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营造不优,该项工作取得的成效有限。有鉴于此,开展H县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支持研究,对
学位
目的:本研究采用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的动物模型,通过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的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导率的影响,探讨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是否与调节MCU的表达有关,为临床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4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随机分为心衰组(HF组)、假手术组(
学位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对Raw264.7巨噬细胞自噬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实验按如下分组:空白对照组、PM2.5组、雷帕霉素(Rap,自噬诱导剂)组、羟氯喹(HCQ,自噬抑制剂)组、PM2.5+HCQ组、PM2.5+TAK242[Toll样受体4(TLR4)抑制剂]组。配制不同浓度(0、25、50、75、100 mg/L)的PM2.
学位
目的:吻合口充足的血供是预防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吲哚菁绿荧光显影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只能定性的判断血供的良好,而不能定量判断。本研究将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应用于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旨在(1)运用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定量检测吲哚菁绿荧光显影的缺血线及其周围的肠管微循环状态;(2)基于吲哚菁绿荧光显影,评估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测量肠管微循环的准确性;(3)讨论侧流暗视野成像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阿霉素(doxorubicin,DOX)诱导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通过给予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进行干预,研究GLP-1R激动剂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组)、阿霉素组(DOX组)、阿霉素+度拉糖肽组(GLP-1RA组)、阿霉素+度拉糖肽+Exendin(9-39)组(EX9-39组)。将大鼠
学位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其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大多数幸存的患者也会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颅内动脉瘤破裂则是造成SAH最主要的病因。近年来,随着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神经重症监护管理的广泛普及,SAH的病死率下降了约50%。但是SAH对幸存者造成的永久性神经、认知或功能缺陷,致
学位
目的:探讨鸢尾素(Irisin)对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C57 BL/6糖尿病心肌病(DCM)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雄性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6)和实验组(n=18),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STZ腹腔注射模式对实验组小鼠进行DCM模型造模,注射STZ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最终,经血糖及心脏超声检测证实15只
学位
目的:GI-NENs是消化系统肿瘤中少见的一类异质性较大的肿瘤。近年来对GI-NENs认识不断提高,其发病率也上升趋势。与常见的胃肠道肿瘤不同,这类疾病的生物学行为、病理特点以及预后的差异较大。目前对GI-NENs的认识仍局限,综合治疗经验有限,缺乏大型临床数据的支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中心336例GI-NENs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本中心诊疗经验,分析本地区的GI-NENs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