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及光动力抗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及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痤疮丙酸杆菌是痤疮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是痤疮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态在痤疮皮损中广泛存在。本研究将探讨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耐药情况及其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炎症反应应答的影响机制,主要分三大部分:
  首先,利用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ATCC11827构建生物膜体外模型,结合CLSM与XTT减低法观察其生物膜的成膜规律。结果发现第8天生物膜结构最成熟。该生物膜模型构建方法稳定、重复性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随后我们对32株痤疮丙酸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悬浮菌状态和生物膜状态分别进行五种常用抗生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悬浮菌耐药率分别为6.25%、34.38%、3.13%、3.13%和0%。生物膜的以上各种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8.75%、93.8%、6.25%、31.25%和3.13%。实验结果揭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成后抗生素药物敏感性降低,耐药率增加。
  然后在第二章我们探讨ALA-PDT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抑制效应。我们分三节分别探索了不同ALA药物浓度、不同ALA孵育时间和不同的光照强度作用下ALA-PDT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抑制效应,通过CLSM和XTT减低法来进行评定。结果发现ALA药物(10mM、50mM、100mM)浓度越高生物膜结构破坏越严重,生物膜活力抑制越显著。ALA药物孵育时间(15min、30min和60min)越长生物膜结构破坏越严重,生物膜活力抑制越明显。光照强度(50J/cm2、100J/cm2和200J/cm2)越强生物膜结构破坏越严重,生物膜活力抑制越显著。实验结果揭示ALA高浓度、长孵育时间和高剂量光照强度有助于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另外我们还使用新型光敏剂LP4i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进行光动力作用研究,发现药物浓度为10mM、光照强度为50J/cm2就能对生物膜结构和活力造成显著破坏。提示其杀菌效果强于经典药物ALA。
  进一步我们在第三章探索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是如何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TLR2介导的炎症反应机制。首先以使用痤疮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和培养基空白对照对人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共孵育。通过q-PCR、ELISA方法检测发现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组前炎症因子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痤疮丙酸杆菌组和培养基空白对照组。表明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在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炎症反应方面强于悬浮液状态。然后我们通过q-PCR、Westernblotting、免疫荧光和ELISA等方法检测在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诱导角质形成细胞TLR2的表达情况、其下游信号分子MAPK、ERK1/2和NF-κB的磷酸化情况、NF-κB-p65入核情况及下游前炎症因子IL-6、IL-8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能够上调角质形成细胞TLR2的表达、促使MAPK、ERK1/2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升高、促进NF-κB-p65入核和促进IL-6、IL-8和TNF-α的表达升高。另外我们还进一步探索TLR2及其下游信号分子抑制剂(TLR2抑制剂(C29),MyD88抑制剂(ST2825),NF-κB抑制剂(BAY11-7082)、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及ERK1/2抑制剂(U0126))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作用下的角质形成细胞前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抑制剂能够下调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炎症效应。实验结果揭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是通过诱导角质形成细胞TLR2信号通路来影响炎症反应。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近年来,光电设备已经广泛用于面部年轻化。多次重复的光电治疗常常带来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光电技术的广泛和长期使用也给皮肤科医生带来了新的问题,长期多次激光治疗是否会改变皮肤的敏感性?它会导致表皮变薄吗?会影响表面微循环,从而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目前的临床观察到的主要不良反应集中在色素异常或疤痕形成。客观的皮肤长期随访结果尚缺乏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的重点是广泛使用的多个光电治疗设备治疗后皮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黑色素瘤(Melanoma)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好发于皮肤表面的恶性肿瘤,是皮肤癌中最严重且造成最多死亡的一种类型。近些年来黑色素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尽管众多学者针对黑色素瘤已投入了巨大的研究和治疗方案的改善,但是黑色素瘤仍是临床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巨大挑战。因此,全面深入地探索黑色素瘤的发病机理及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分子调控网络对于研究并开发有效的生物靶向药
学位
第一章皮肤黑素瘤中ESRP1靶基因分析  目的: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皮肤黑素瘤中上皮剪接调节蛋白1(epithelial splicing regulatory protein l,ESRP1)的表达情况和功能调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靶基因ESRP1相关激酶、miRNA和转录因子蛋白互作网络。  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103个皮肤黑素瘤样本转录测序数据,分析预测ESRP1的表达水平及其
[目的]优化外泌体提取分离纯化的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外泌体提取效率。基于二代测序对AD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miRNAs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AD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中miRNA-150-5p对KC的增殖、凋亡、活化、分化以及炎症的调控及作用机制。  [方法]①收集我院AD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样本,分别采用超高速离心法和exoEasyMaxiKit试剂盒法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采用电镜与纳米颗粒
第一部分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株构建  目的:构建交换镶嵌型penA10.001和penA60.001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突变株  方法: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质粒pUC57-penA10.001-kanarpsL-down和pUC57-penA60.001-kanarpsL-down,采用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完整交换两株临床分离菌株SZ20(penA60.001)和SRRSH78(pe
学位
目的:反常性痤疮(acne inversa,AI)是一种主要累及顶泌汗腺分布及间擦皱褶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丘疹、结节,后期可逐渐形成脓肿、窦道、瘢痕,常伴有疼痛。本病是与遗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免疫相关疾病,且此病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生活质量,易伴发抑郁、焦虑及社交障碍等心理性疾病。反常性痤疮患者中约有30%-40%的患者有家族史,即家族性反常性痤疮;
皮肤癣菌病为全球第四大常见疾病,且皮肤癣菌感染后极易复发。絮状表皮癣菌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癣菌之一,易感染皮肤以及甲,头发感染甚为少见。在印度、伊朗等国家其感染发病率可高于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常见皮肤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在分类学上单独成属,其在致病性和生态习性上也有着独特的一面。因絮状表皮癣菌为亲人性皮肤癣菌,缺乏相应的动物模型,现有的分子、组学等研究工具也仅应用于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
第一部分中波紫外线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lncRNA表达谱的影响  紫外线(UV)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两种,急性损伤以皮肤炎症、DNA损伤和免疫抑制为主,慢性损伤主要包括光老化和皮肤癌变。随着大气臭氧层持续不断的破坏,地球表面UVB辐射逐渐增强,其长期照射对人体皮肤细胞的损伤问题日益凸显,皮肤防晒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学位
蕈样肉芽肿(MF)是皮肤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晚期可累及全身,预后较差,故对本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仍是热点。肿瘤的形成不仅和基因突变有关,还与表观遗传学修饰有关,包括组蛋白甲基化和去乙酰化修饰等等,其相互之间亦存在协同作用。目前多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已被临床用于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但单一使用疗效不佳。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E
第一部分ALA-PDT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模型角蛋白表达异常及角化不全影响的研究  背景:银屑病是皮肤科临床遇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上特征的表现为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刮破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同时现阶段该疾病无法根治,易复发,并可造成全身系统损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银屑病。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用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