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重庆元素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1314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题材的电影与城市本身有着“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电影取材来源于城市生活,表达城市里各类实际存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和成长经历阐释电影文本,重新认识城市,形成对城市的理解,找寻与城市融洽相处的关系,对自己身处的城市进行反思,外界通过观看这座城市的电影,借助导演的镜语表达理解这座城市。因此,电影对城市的表达显得至关重要。电影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有趣的故事情节、传播广泛等特征承载着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使命。上海和香港利用自身成熟的城市发展和众多社会文化资源,利用光影打造了一个电影中的影像城市,使得上海和香港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重庆作为一个偏远的西部小城,与上海、香港相比,电影作品甚少,尚未能塑造统一稳定的城市形象的程度。以历史的纵向维度来考查,重庆的电影有三段十分明显的时间分期。1938年开始,重庆出现在中国电影史里,进入大众视线。而此前,重庆充当的只是看客的角色。此后,重庆电影发展呈现的三段式结构里,每一阶段都有表现出不同的主题。第一段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跃升为民国政府的陪都,在此期间拍摄了大量表现民族战争、民族正义的电影。陪都身份消失后,重庆在中国电影史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隐退在众多面目模糊、没有明显特征的城市中。1990年代的重庆发生了几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如三峡移民工程,1997年成为中国第四大直辖市,以及重庆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等,重庆城市在十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导演来到重庆寻找故事题材。重复的影像呈现建构起了稳定的重庆元素,重庆城市电影作为区域电影的一环,也正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类型、风格和叙事模式,为城市和区域电影提供了较高的辨识度和独特性,固化下来的重庆元素利用电影影像为观众呈现了专属于重庆的城市形象。论文第一章节对重庆元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重庆元素包涵了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精神内容,即物质、精神文化元素。将重庆元素划分为自然景观类元素和人文景观类元素。并研究了重庆的地域文化,试图在重庆地域文化里寻找重庆元素的由来。论文第二章对新时期以来在重庆发生或取景的中国电影中的重庆元素进行了历史的纵向梳理,分别对新时期至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初到2012年三个时期里的重庆元素进行了梳理:试图揭示重庆元素在影像中的建构逻辑,试图发现反映重庆城市风貌的重庆元素与电影影像表征的互动关系里的艺术内涵与价值。论文第三章以影像解读的方法对电影中的重庆元素进行了分析解读,分析了以长江三峡和雾为主的自然景观类元素,陪都文化、城市空间、城市文化、重庆城市人为主的人文景观类元素。探讨重庆元素在重庆影像中的运用,重庆影像承载的城市形象宣传的呈现出来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中国与韩国作为友好的邻国,在文化礼仪,宗教信仰,思维认知等观念都具有很多的共同点,因此汉语和韩语中也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语言表达方式。汉语的惯用语大部分来自于民间,随着社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所以思想政治课育人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重视自身完美人格的培养,不断加强对自身人格魅力
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环保、节能、健康的交通运输工具,顺应了当今世界建设低碳城市、绿色交通的总体发展趋势。公共自行车系统(Public Bicycle System)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辅助形
金融脱媒是指由于金融管制的存在,资金供给直接到达需求方和融资者,而没有经过商业银行这个中介体系。美国最早出现金融脱媒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出现这一现象大概是
数学运算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学生的运算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初中学生在小学数字计算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式子的组合变形、对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综合性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加工贸易凭借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河北省重要的贸易方式。河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加工贸易的蓬勃发
服饰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必需品与物质表现形式,而且服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审美观念、性别意识等,把抽象的精神活动用物化的服饰呈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最成熟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且在西方国家和亚洲地区有着广泛的发展,而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尚处在试验探索阶段。基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作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是女性主义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将自然概念和女性概念联系起来,认为人与
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关注着国家认同问题,并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强化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作为实现现代国家认同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