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磁化率成像与水脂分离技术检测大鼠棕色脂肪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zhenze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肥胖症等代谢相关性疾病及其并发症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案很少,需要新的靶点。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因其线粒体中含有特异性的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protein 1,UCP1),能够利用脂解的脂肪酸,在将氧化呼吸链解偶联的过程中进行非颤抖性产热,释放能量减少脂肪堆积,有助于热量调节和能量平衡,而有效激活BAT可达到减肥的目的,有望作为对抗肥胖症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靶点。活体成像技术对于理解BAT生理学和功能方面至关重要,而准确识别BAT并无创客观的评估其激活状态是以BAT为靶点进行减肥的关键。研究目的1)通过对正常大鼠进行急性冷刺激实验,并用组织学验证,探讨MR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susceptibilitymapping,QSM)识别大鼠肩胛区棕色脂肪及评估其活性的可行性;2)明确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间歇冷刺激干预后棕色脂肪组织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值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1)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冷刺激12h组(n=5)和冷刺激24h组(n=5)。冷刺激组在4℃环境下分别暴露12h、24h,对照组于室温环境饲养。冷刺激结束后即刻行MRI扫描,对肩胛区BAT和WAT(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进行三维(3D)多回波梯度回波(GRE)序列成像,分别计算BAT和WAT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QSM和R2*。扫描结束后立即处死大鼠,取肩胛区棕色脂肪及白色脂肪,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棕色脂肪、白色脂肪细胞形态,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棕色脂肪能量代谢相关蛋白(UCP-1)的表达水平。2)将SD雄性大鼠(n=30)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ntrol,n=10)、高脂组(Highfatdiet,HFD,n=10)和高脂冷刺激干预组(HFD+4℃,n=10),分别在4周和8周进行MR成像及组织学分析。MRI采用化学位移水脂分离磁共振成像(mDixon-Quant)技术在3T上对大鼠肩胛区BAT进行扫描,得到FF图,测量BAT的FF值。MR扫描结束后立即取BAT,后行H&E染色及镜下观察。结果1)WAT 在冷刺激 12h(0.19±0.12)、24h(0.21 ±0.13)后的 QSM 值均低于对照组(0.55±0.09)(P<0.05),而FF、R2*的测量值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冷刺激 12h、24h 组 BAT 的 FF(分别为 12.27±4.06,13.98±2.29)、QSM(-0.04±0.05,0.06±0.05)和 R2*值(100.83±13.73,120.83±23.94)均较对照组的FF(46.40±5.28)、QSM(0.32±0.06)和 R2*值(175.27±14.82)低(P<0.05)。此外,冷刺激组的BAT具有较高的UCP1表达,FF、QSM和R2*值均与BAT中UCP1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7930、-0.6385和-0.5786,P<0.05)。2)高脂饮食4周或8周后,相较于对照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增加;高脂饮食冷刺激干预后的4周及8周,相对于对照组及高脂组,高脂冷刺激干预组大鼠体重具有下降的趋势。MR成像结果显示,4周或8周时,BAT的FF值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脂组及高脂冷刺激干预组BAT的FF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4周时三组BAT的FF值(分别为38.51±13.21,65.90±7.98,62.12±3.23)均低于 8 周时 BAT 的 FF 值(分别为 60.56± 8.02,70.96±5.21,71.83±1.69),其中对照组及高脂冷刺激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组织学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高脂饮食4周或8周时,棕色脂肪的空泡脂滴明显增加,而高脂冷刺激干预组相对于高脂组变化不明显;8周相对于4周,BAT的空泡脂滴亦明显增大,数量增多。结论1)由三维多回波GRE序列产生的FF、QSM和R2*图可识别BAT并定量反映其活性,与组织学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QSM有望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研究BAT的定量影像生物标志物。2)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的BAT代谢活性减弱,BAT的FF值增高;慢性间歇冷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高脂饮食大鼠的体重增加,但其激活BAT的效果并不显著,BAT对应的FF值变化也不明显。BAT的FF值变化与其组织学改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FF可能是反映BAT代谢活性改变的一个潜在的无创影像学定量监测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并发症(prosthesis-related complications,PRCs)的发生是灾难性的后果,通常意味着假体植入失败和需要行翻修手术。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大样本量的THA术后院内PRCs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基于2005?2014年美国的全国住院病人样本(Nationwide Inpatient Sam
背景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前列。目前对肺癌采用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胸科手术肺隔离技术是保护健侧肺、且使术野清晰的保障,但在肺隔离单肺通气(OLV)过程中常发生低氧血症。提高吸入氧浓度是改善OLV低氧血症常用方法,但可加重氧化应激损伤,增加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率。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建立了预防OLV低氧血症综合肺保护流程,并找到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引导进行各肺段通气的
学位
研究背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Flaviviridae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登革热的致病原,其主要由蚊媒传播,高发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截止到2020年,全世界有约40%的地区面临登革热感染的风险,进二十年来每年约有5000万至1亿人感染,近年来人数增长迅速,已达每年3.9亿人感染,死亡人数高达25000人。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登革热病毒感染会引发多种疾病如:隐性感染、登革热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18%,肝细胞癌发病率占原发性肝癌80%以上。肝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早期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等特点,患者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阶段,治疗疗效多不理想。因此探索肝癌形成的时间节点并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肝癌的发生发展涉及了分子、细胞和微血管的复杂变化。从分子、细胞层面对肝癌演进过程中关键分子和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可视化,有助于实
背景: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与健康人或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相比,肺癌患者的呼吸道菌群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群落多样性和特征菌属的相对丰度发生改变。目前需要进一步探讨呼吸道菌群是否与肿瘤临床特征等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相关。目的:描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呼吸道菌群结构,探讨呼吸道菌群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分期、转移状态和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我们收集了85例首诊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及意义: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第三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近年来,尽管关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复发和转移仍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复杂分子机制并找到有效的治疗和预后靶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基于我们先前对S100P介导的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研究,核S100P的染色质免疫沉淀高通量测序数据表明SLC2A5是S1
研究背景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和肾脏中一个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障碍,可能诱发另一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心肾综合征基于首先受损的器官和损伤的急慢性程度被分为五种类型,其中Ⅱ型被定义为慢性的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肾脏功能障碍。伴随着心力衰竭加重,该疾病会进一步导致利尿抵抗和肾功能恶化。研究者习惯于将Ⅱ型心肾综合征的产生原因归咎于左心衰竭,那么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右心功能障碍是否也能够诱导肾脏
背景及目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梗阻性肾病。如果不及时适当治疗,UPJO的进展可导致肾积水、肾功能不全甚至是肾衰竭。产前诊断中梗阻程度较轻的患儿出生后可恢复正常,梗阻较重的患儿出生后大多需要手术干预,但部分患儿干预后肾功能仍无法恢复正常。那么,如何早期准确评估先天性UPJO程度、预测出生后肾功能能否恢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中最常见且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我国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较西方国家早10-15年,全球每100个新确诊的乳腺癌病例中就有12个来自中国,预计到2030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年发病人数将高达23.4万例。乳腺癌已严重威胁我国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其早期诊断并给予有效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X射线数字乳腺层析成像(Digital breast 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