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wan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中国翻译文学的第一人,在晚清民初,“林译小说”曾长期占据时人的想像。本文以“林译小说”中两个代表性的作品《黑奴吁天录》和《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为中心,从译本中所反映出的迥异于传统小说的特征,分析“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关系。本文分五部分:绪论:主要是本问题的价值意义、研究回顾和本文的研究角度。第一章:林纾与“林译小说”。首先,简略概述林纾的生平和“林译小说”,从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后改良主义的时代背景来看林纾是如何走上翻译道路的。其次,林纾所面临的文化抉择:既要求新求变,又由于长期的受古典文化熏染而有着深厚的恋旧情怀。但在坚守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时,林纾的译文已经出现了一些异质性的因素。最后,从林纾译本的序跋、小引、达旨、例言、译余剩语中挖掘林纾的翻译思想,看林纾的翻译是如何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最早的借鉴资源。第二章:通过对林译的《黑奴吁天录》和《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与原著的对比阅读,寻找林纾翻译中删减、改译、增译的部分,并探寻为何会有这些删改和增译。第三章:“林译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小说特征。首先,从“林译小说”中的倒叙和插叙,限制叙事视角等新的叙事手法的出现,对中国文学中的“史传”传统、话本传奇的体式等各方面所做的创造性的转化,来探寻林纾的翻译是如何为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和方法。其次,从林纾对翻译重心的犹豫来分析“林译小说”对中国文学转型所做出的开拓:林纾坚守传统,以情节人物为翻译的中心,同时,对于原著中的景色描写和心理描写也有选择的翻译,为小说从情节中心到性格、背景中心的转变,提供最早的借鉴资源,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培养了最早的读者。第三,林纾翻译时使用的语言,吸取传统文学的语言精髓,融合西方文学的奇思妙语,织进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形成了清新曼妙、简洁雅致的语言风格。但这又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既促进了西方文学在当时的传播,为文学转型提供桥梁:又因为文言的缘故,阻碍了文学的转型。结语:“林译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作用与影响。林纾的翻泽影响了许多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五四”一代的作家大多都是读林译长大的,而中国文学正是在这两代作家的共同努力下,从古典走向了现代。他在翻译外国小说时,尽力将中国传统融入在译本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因外国文化的侵入而趋于消亡。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上,看待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不同,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有筚路蓝缕之功。
其他文献
以"移情说"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英语实际阅读能力的现状,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如何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巨大的思维空间,充分激发学习者的潜能,最终达到提升学习者的阅读能力,自
随着半导体功率器件和封装产业的蓬勃发展,功率MOSFET发展趋势朝向大功率、小尺寸、更快速及散热更好。而提高散热性能最重要的途径是降低产品热阻。本文主要研究了功率MOSFE
通过分析振动因素对光电设备成像质量的影响,揭示了振动与成像质量降低之间的关系,得到角振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大于线振动的结论;根据结论设计了将角振动转化为线振动的无角
针对航空设备测试系统中需要长时间高速数据采集的问题,为PXI总线专用高速数据采集卡研发了基于QNX6实时操作系统的设备驱动程序。论文分析了QNX6的资源管理器层次结构以及PX
<正> 1976年至1987年,山东省临淄齐国故城内外先后六次出土汉代钱范,其中西汉"半两"范4次,共14件,"大布黄千"范母1件,五铢范2件。(一)半两范。1.1976年齐故城大城东北部今河
<正> 一、调查的缘起及其经过临淄齐国故城,是西周至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遗址,位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自公元前859年齐献公迁都临淄,到公元前221年秦军灭齐。临淄作为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中年中低收入家庭的特点及其理财现状进行分析,对这类家庭的理财策略提出了低风险型、积极增长型和收入型三个理财组合模式。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受邻近邢窑的影响而以白瓷为主的名窑。本文以定窑瓷器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其艺术特征及精神内涵。论文的展开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找出定窑瓷
达芬奇技术是一款集成DSP处理器、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支持的综合型解决方案系列。以达芬奇技术为支持,针对视频监控中的运动目标,引入自主跟踪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核TMS3
阵列波导光栅(AWG)复用/解复用器自70年代提出以来,已有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已逐步步入实用化阶段。本文提出用周期波导的方法,分析平面阵列波导光栅模式参数及其本征方程。分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