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作为伴随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陪伴性角色,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青少年未来社会化进程的介入也是意义深远的。在探讨青少年群体的成长问题时,越发绕不开移动互联网这一关键要素。从青少年社交媒体依赖现状和问题角度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进行结构性研究,就具备了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从传播学研究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学科视角,围绕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播的“麻醉”理论、自我同一性理论,建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是东北四市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表现,这一表现中蕴藏复杂的心理动机、问题成因及问题状况。研究重点是青少年群体从心理动机出发对社交媒体产生的接触与依赖,并由媒体接触和依赖所衍生出的社会化认知与社会化行为。同时,研究认为青少年对社交媒体依赖的动因包括社交媒体的伴随性使青少年产生非理性的依赖心理,其丰富性和多元性使得青少年群体习惯通过社交媒体构建知识图谱,以及在大量信息冲击下,他们不加识别地对相关内容进行仿效,并容易由此激起内心情绪的深刻认同。这种依赖所导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性不自知的泯灭,和对过度互动、海量信息的沉溺。
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阐述选题背景,梳理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及重点,为本文的逻辑结构铺垫基础,界定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第二是探讨社交媒体接触行为的时代性特征,从使用与满足等理论视角出发,阐明社交媒体通过媒介赋权影响青少年的认知与行为,并建构起青少年群体的数字化生活。第三是围绕东北四市的青少年群体样本,说明问卷设计的初衷和特点,通过对青少年社交媒体依赖情境的数据分析,总结出青少年社交媒体依赖的使用与满足关系类型。第四是是根据调查数据,探讨青少年社交媒体依赖的动因与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围绕青少年对于虚拟交往的过度互动和被信息茧房深度卷入的问题呈现,本文从提升媒介素养、构建主体意识、参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路径。
本文从传播学研究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学科视角,围绕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播的“麻醉”理论、自我同一性理论,建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是东北四市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表现,这一表现中蕴藏复杂的心理动机、问题成因及问题状况。研究重点是青少年群体从心理动机出发对社交媒体产生的接触与依赖,并由媒体接触和依赖所衍生出的社会化认知与社会化行为。同时,研究认为青少年对社交媒体依赖的动因包括社交媒体的伴随性使青少年产生非理性的依赖心理,其丰富性和多元性使得青少年群体习惯通过社交媒体构建知识图谱,以及在大量信息冲击下,他们不加识别地对相关内容进行仿效,并容易由此激起内心情绪的深刻认同。这种依赖所导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性不自知的泯灭,和对过度互动、海量信息的沉溺。
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阐述选题背景,梳理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及重点,为本文的逻辑结构铺垫基础,界定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第二是探讨社交媒体接触行为的时代性特征,从使用与满足等理论视角出发,阐明社交媒体通过媒介赋权影响青少年的认知与行为,并建构起青少年群体的数字化生活。第三是围绕东北四市的青少年群体样本,说明问卷设计的初衷和特点,通过对青少年社交媒体依赖情境的数据分析,总结出青少年社交媒体依赖的使用与满足关系类型。第四是是根据调查数据,探讨青少年社交媒体依赖的动因与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围绕青少年对于虚拟交往的过度互动和被信息茧房深度卷入的问题呈现,本文从提升媒介素养、构建主体意识、参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