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化用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edaishu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造就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从未中断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而且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智慧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对维护国家团结统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关系平衡与人民安居乐业等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自身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多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等多个领域。一直以来,毛泽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爱好者,也是我国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传承、创新和践行者。他在许多重要场合都谈及创造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而且他还在诸多讲话、文章、书信等内容资料中化用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阐释自己建党治国的观点和主张,同时又赋予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崭新的时代内涵。这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而且为今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关于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这一研究实例,可以从化用原因、化用概况、化用方式、化用特点、化用功能和化用价值等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度剖析与阐释。全文以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为主要切入点,对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全文共分为五章。首先为导论。简单界定了文本的研究对象和主要概念,阐释了研究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简明扼要地概述。第一章介绍了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动因。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化用数量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有其必要的现实需求和主观支撑。毛泽东化用不同类型、来源广泛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不仅包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客观原因,而且就主观层面而言,毛泽东本人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心怀浓厚的人民群众情结以及持有科学的传统文化观,这为其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奠定了主观基础。第二章为基于统计学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分类分析法、诠释学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借助图表的形式从毛泽东化用传统文化要素总量、化用传统文化要素的文章总数、传统文化要素化用次数和单篇平均化用数等不同的分类角度对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总体概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根据统计得到的相关数据发现,毛泽东在写作过程中所化用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不仅数量多、范围大,而且来源极为广泛。第三章为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表现方式,这是文本考查和探究的重点和难点。在系统盘点和考查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考究和阐释了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表现方式和方法。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表现方式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原义借用。不仅有对军事、劝学等方面的古代思想的直接运用和正反向行为的启迪运用,还涉及到虚拟和现实世界中典型物体的辅助运用,另外还包括以词义和外形为立足点的多个要素的连续运用;第二方面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形变新用。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很多时候都不是拿来直接运用于文章中,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进行创新性改动,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原貌进行删改、拆分和变序,而且还以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原貌为基点进行模仿,真正做到了灵活性变通;第三方面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化义活用。毛泽东对同一要素在不同情境下分别使用或者在表达同一观点时化用不同要素,即一典多用和多典一用,而且根据时代的变化充分结合现实情况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含义,另外还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进行了褒义贬用和贬义褒用的反向性使用,实现了“多维式、发展式和反向式”的完美创用。第四章主要是在分析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从毛泽东所写文章、书信等文本中挖掘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特点和功能。毛泽东在文章中所化用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兼具理论性与通俗性、历史性与时代性,并且毛泽东还在运用原典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化用,实现了原典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不仅如此,本章还立足搜集整合的数据资料,选取恰当例子具体阐述了毛泽东在文章中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所具有的归结、例证、批判、借代等功能。总体而言,毛泽东在文中化用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确切、典型而又富有深意。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第五章重点阐释和说明了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重要意义和启示。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这一案例,不仅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发展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创”提供了实践经验,具有同等重要的当代价值。同时,毛泽东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这一实例为我们准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秉持科学的传承态度和创新的传承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提供重要的启示。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E16A342型Braun超速保护装置的主要功能及其组态分析,提出了该设备在燃气轮机超速保护功能中的应用设计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对实际工程应用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锂氧气(Li-O2)电池(Lithium oxygen batteries,LOBs)由于其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在二次电池设备行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锂氧气电池放电/充电过程中,分别发生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和氧析出反应(Oxygenevolutionreaction,OER),然而,由于其ORR和OER动力学缓慢,造成电
学位
电催化CO2还原(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ECR)利用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等)产生的电力将CO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不仅能有效降低大气中CO2浓度,还可将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储存到化学品中,实现碳循环闭环,极具发展潜力。然而,CO2分子的热力学性质稳定,活化能垒高,电还原所需的过电位较大;并且水相电解液中的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
学位
<正>历史使命的延续,强国任务的探寻,当前,我国现代化体系的构建仍然需要深刻思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尽管脱贫任务已经完成,但是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依然突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提供了许多明确的指示。乡村地区经济规划事关现代化发展的速度,近年来,我国一直着重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环境建设、经济项目、政治引导等帮助下,乡村发展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然而,在人才稀缺的困境之下,乡村
期刊
人才持续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基柱。作为“志智双扶”的人才输出重要场所,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培育和探索仍处于重要地位。思政素质是支撑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培育对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基础薄弱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联系,以高校为依托,输送出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等人才作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期刊
以35°倾斜式螺旋输送机为例,利用离散元EDEM软件结合单因素分析法分析螺旋直径、转速、填充率、螺距对螺旋输送机磨损的影响,并获得各参数取值范围。以平均磨损深度和最大磨损深度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和极差分析,通过多目标优化获得最佳参数为螺旋直径380 mm、转速100 r/min、填充率40%、螺距210 mm。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螺旋叶片的最大磨损深度为0.154 5 nm,小于本设备最大磨损
期刊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简称EC)是指材料在外加电压作用下,其透过率和颜色以可逆、稳定的方式发生变化。电致变色材料为各种智能窗户、多色显示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可能,基于钒的氧化物具有多种变色行为,被认为是适合应用于电致变色器件的无机材料,其中研究最广泛的钒氧化物是V2O5,伴随着客体离子的嵌入/脱出,这种氧化物提供可逆的三色状态,但是,由于其低电导率、循环过程中显着的体积膨胀以及缓
学位
元宇宙时代,依托区块链成熟的技术,NFT数字藏品交易日益繁荣发展,但同时也给现行著作权制度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其核心争议主要集中在NFT数字藏品交易的著作权定性和NFT数字藏品交易平台的侵权责任承担问题。NFT数字藏品交易不受《著作权法》的发行权控制,但可以让公众在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NFT数字作品,因此受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NFT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属于信息网络存储空间服务商而非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其
期刊
<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使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全方位、积极性认知,助力农村大学生成长成才。本文将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一书,分析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意义及路径,为当前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由李家华、黄天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书,主要以高职
期刊
<正>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环境下,通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优势,为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注入鲜活的情感内涵和人文特色,突破了传统思政教学框架,为当前优化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指引。本文将结合《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研究》一书,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创新价值与应用路径,以期为当前高质量培养大学生提供有效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