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植业碳强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作物生产潜力实现的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cheng0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显著影响。有关农业碳排放的研究表明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由于人类活动干预最多的农业部门是种植业,因此实现种植业领域的碳减排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种植业生产面积广,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一领域的碳排放总量不容忽视,因此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种植业碳强度。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气候环境条件等差异会导致作物生产潜力的差异,而不同作物生产潜力所能达到的种植业碳强度最大水平也不同。然而现有研究多从作物生产实际水平对种植业碳强度进行核算,很少有学者关注作物生产潜力的实现水平对种植业碳强度理论值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生产潜力实现视角切入,对种植业碳强度的核算方法进行修正,并对其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对科学研判区域农业发展阶段、理性看待当前种植业碳强度水平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作物生产潜力情况,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在农业部门的要求,从生产潜力实现角度切入研究了:(1)考虑作物生产潜力实现对种植业碳强度理论值的影响,构建以作物生产潜力实现修正系数为主要抓手的种植业碳强度修正方法。(2)在对修正后即作物生产潜能完全发挥状态下的种植业碳强度进行核算的基础上,基于聚类分区和传统分区对其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对修正前后的种植业碳强度进行比较分析。(3)构建以农村人口规模、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为影响因素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作物生产潜能完全实现下的种植业碳强度的区域差异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种植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具体分为2000-2007年的“快速增长阶段”、2008-2014年的“平稳增长阶段”和2015-2020年的“平稳下降阶段”。从种植业碳排放的结构来看,研究期间种植业碳排放结构较为稳定,各类碳源的碳排放量大小排序基本为:化肥碳排放>柴油碳排放>农膜碳排放>农药碳排放>灌溉碳排放>翻耕碳排放。其中,来源于化肥的碳排放量要远高于其他碳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对种植业碳排放总量的波动变化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修正前即实际生产力水平下的种植业碳强度整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形变化趋势,修正后即作物生产潜能完全发挥状态下的种植业碳强度呈现为“波动变化—快速增长—快速下降”的三阶段变化趋势。对修正后的种植业碳强度进行聚类分区发现,基于作物生产潜能完全实现下的碳强度高强度区主要分布在华东部分沿海地区,中强度区则主要在华东和华南大部、华中和西南部分地区,而低强度地区则覆盖了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区域。对比传统分区结果,可以发现两者一致性较高,反映出我国作物生产潜能完全实现下的种植业碳强度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梯度差异。第三,作物生产潜力实现修正系数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而较低的地区更多分布在东南和中部地区,且近年来我国作物生产潜力实现修正系数整体为上升趋势,说明从产能角度看我国农业仍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且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发展要前置于东南和中部地区。在考虑生产潜力实现情况下,种植业碳强度增加幅度偏大的地区多为修正系数偏小的地区,而增加幅度较小的地区多在修正系数较大的地区。可见,在作物生产潜力实现水平不高的地区,未来从产能实现角度来看的种植业碳强度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作物生产潜力实现水平较高的地区则相反。第四,整体来看,农村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与作物生产潜能完全发挥状态下的种植业碳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农村人口规模正向影响较大的区域逐渐由南部向北部地区转移。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影响范围呈现为连片分布,影响程度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相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结构则与作物生产潜能完全发挥状态下的种植业碳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修正后种植业碳强度表现为负向影响的省份逐渐增多,且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整体上影响重心由西部偏北转移至偏南部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对修正后种植业碳强度负向影响的范围逐年扩大,抑制强度中心由南部向中部移动。农业产业结构对修正后种植业碳强度负向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影响范围由以中东部为主逐渐向西部地区扩散。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有以下建议:(1)减少农资投入,推广落实农业绿色发展技术。通过重复使用农膜等提高农资使用效率,对土质进行科学精准测量提高施用效率。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和有机肥施播技术,提高土地自身的肥力水平。(2)尊重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碳减排。对作物生产潜力实现度高,即碳强度即将达到峰值水平的西部地区,应优化低碳技术,加快转折点之后的下降水平。而对于中东部碳强度距峰值还有较长距离的地区,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作物实际生产力,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避免盲目冲峰。(3)转变农业模式,稳步推进农业规模化运作。引导农业生产集聚,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企业经营等多种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和农机作业效率从而减少碳排放。(4)建立减碳目标,强化区域农业减排责任分配制度。尝试建立考虑作物生产潜力实现视角下的种植业碳排放强度作为下降目标,并将目标按地区和时间进行短、中、长期的合理分解与规划,并设立专门小组负责区域农业领域碳减排的各项工作。
其他文献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是三农工作根本目的。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各地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步伐,探索新的规模经营形式,土地托管应运而生。在农业生产层面上,土地托管以其经营权不发生变动的显著优势,加之在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土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随着农业农村改革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
学位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的生产要素,信息对促进农户收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追求家庭经济利益最大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寻找非农就业机会,农户由此分化,农村兼业户、非农户大量出现。相关研究表明,农业信息供给、信息技术采纳等都是影响农户农业生产与收入的重要因素,且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为了理清农
学位
橘瓣罐头是中国传统柑橘加工产品,也是中国在国际柑橘加工制品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其年产量超过60万t,占世界橘瓣罐头产量的75%以上,其年出口量达30万t,约占世界橘瓣罐头贸易量的70%以上,而中国已取代日本和西班牙成为世界橘瓣罐头的中心产地。温州蜜柑等宽皮柑橘是柑橘罐头的主要原料,目前,柑橘果皮剥离主要依赖人工进行,不仅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不利于产品的安全卫生保障。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
学位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是中国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传统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适用范围小、人为误差大、对农户的依赖性较强,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规模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探究如何提升农户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采纳意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已有研究,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认知因素和生产禀
学位
消除贫困是我国脱贫攻坚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2020年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在各族人民的期盼下打赢了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贫困问题得到了阶段性的缓解,也意味着新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向缓解相对贫困问题转移。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将成为后扶贫时代的工作重点。金融在减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于数字科技,数字普惠金融的存在为相对贫困减缓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相较于传统普惠金融,数字
学位
鱼糜制品因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和口感嫩爽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其产量逐年增加。转谷氨酰胺酶(TGase)因其能够催化鱼蛋白发生共价交联显著增强鱼糜凝胶强度而广泛应用于改善鱼糜凝胶特性。然而当在TGase存在下,长时间的低温凝胶化会使鱼糜凝胶由弹粘体向弹脆体跃变,风味也随之改变。针对TGase诱导的鱼糜凝胶质构的跃变点、其组织演化规律的合理表征及其凝胶结构对风味释放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课题以冷冻鲢鱼糜
学位
粪污垃圾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多数农村的粪污处理水平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要求距离甚远,非卫生厕所极有可能成为病毒在农村传播的“死角”,全面的农村改厕行动是必需也是亟需。农户不仅是农村粪污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农村厕所治理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和最大受益者,农村“厕所革命”取得良好成效离不开广大农户的支持和参与。农户出资参与户厕改造,既能缓解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压力,又能激发农户参与、管理、维护
学位
城市是经济发展、技术集聚与能源消费的中心,是应对气候危机的主战场,也是我国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为例分析了国际城市面向碳中和推动低碳转型的三种特色模式,围绕需求、效率、结构三方面多维度梳理了国际城市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的实施路径与行动措施。最后,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应注重城市发展的异质性,因地制宜地采取行动;注重城市绿
期刊
红曲色素(Monascus pigments,MPs)是由红曲菌属的丝状真菌产生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之一。MPs作为天然食用色素,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也是近年我国增长最快的天然食品着色剂。MPs属于聚酮化合物,由红曲菌基因组中的一个基因簇调控合成,有多个酶参与,其中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为关键酶。尽管早在1963年就开始了MPs生物合成途径的研
学位
真菌毒素(mycotoxins)主要是由产毒的丝状真菌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也是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而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是其中的代表之一。AFs是一类次级代谢产物的总称,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AFs大概有12种,如AFB1、AFB2、AFG1、AFG2和AFM1等,其中致癌能力最强的是AFB1。AFs是主要是由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