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文学译本都至少有三位参与者,即作者、译者和读者。本文旨在探讨他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是一种追求主客观统一的过程。一定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映象和作家的思想和形象等都是客观地存在于原作之中的。但是,这些客观存在,只有经过译者头脑的加工制作,只有经过译者能动地创造,才能在译文中重新客观化和物质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文学翻译作品不但是作者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译者精神活动的产物。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一样引人注目的是读者的接受。在文学译作这个特殊的生产消费系统里,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同等重要,因为是他们产生了作品的需求和目的。单单翻译而没有读者显然是不够的。
译者的创造性和读者的接受各家翻译学派多有论及。原作者的地位时有涉及,尤其是相对译者地位作比较。本文则创新地把这三位参与者置于一个框架下来论述相互的关系。
除引言和结论部分外,本文分三个章节。第一章论述原作者不受各时期的改写所倾覆的持久形象。但是作者的这种持久形象并非不受任何影响,而翻译和文学评论正是各改写形式中最值得注意的。第二章则基于翻译是一个过程这个概念描述了译者的情况,主要是他所面临的问题、翻译动机、所负义务和主观能动的必然性等。第三章的主题是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接受,而接受是与个人取向紧密相连的,这也对译者提出一些问题。
为清楚表述这种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关系,本文将以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部分翻译为实例,从翻译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论述。